宁波溪隐庵碑记
中新网3月9日电 春秋时期名臣文种故里在哪?有资料记载他是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但日前有研究人员宣布“文种是镇海文溪人”,一系列发现也为这种说法增添了佐证史料。相关人士称,这一成果极有可能改变几千年来对文种的相关历史记载。
研究人员称:文种是镇海文溪人! 据都市快报报道,宁波镇海文保所主任李根员日前发布考古新成果:文种是镇海文溪人!这一成果极有可能改变几千年来对文种的相关历史记载。
根据资料记载,文种为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李根员认为,“《战国策·高注》称文种为"鄞人",而且也只提到了文种的籍贯,没有具体说明文种故里究竟在哪里。”
“由于年代久远,目前我们能查的最早年代是清朝。现在虽然不能肯定文种就生在文溪,但文溪是文种故里是很肯定的。”李根员说。
一系列发现增添佐证史料 据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消息,宁波市镇海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九龙湖镇汶溪村发现文种故里桥后,3月4日又在汶溪发现《浚河碑记》和西方寺四根石刻力柱,为“文种故里在镇海”增添了佐证史料。
《浚河碑记》高1.7米,宽80.5公分,厚15.5公分,额镌篆体“浚河碑记”四个大字。碑文题目为“《文溪镇浚河碑记》,共约450字,官阁体,字迹清秀、华丽贞气,功底深厚,是难得见到的书法珍品,其碑主要内容记述疏浚汶溪河(镇海中大河上游)的全过程。末尾并告有:上流恣放牛鸭,两岸官地不许私种竹木,其有自然蔓生者随时清除,河边毋许石匠堆积石块等。嘉庆十六(1811年)年腊月立,授文林郎知慈溪县事长张洲久照撰。碑文首提到:慈邑之东众山之水汇焉,其水清泻成文,故名为文溪,或曰:春秋时文大夫种故里。
在净园禅寺调查中,发现大雄宝殿四根巨大方型力柱,正面都镌刻虞世南字体,其中两根力柱题字,对文种大夫故里有关,“地以人传想当初文公(指文种)偶隐清溪能使辉增东土”;“寺因宅改到今日,净老重兴名刹,顿教乐慕西方”。
经对四柱考证,该石柱原在汶溪西方寺,在该寺拆除时,由当地人搬到净圆寺,用于大殿建设。
据光绪《慈溪县志?溪隐庵》载:“庵内祀文种大夫,因原是文种故里”;该县志另一条目:“县东十五里(汶溪原属慈溪县,1958年划为镇海县),有溪隐庵内供奉文种大夫木主,或曰:即其故居也。”
最近文物部门又征集到《溪隐庵碑记》一块,其中也提到该地是文种大夫隐居的地方,为纪念文种大夫隐居之地,故名“溪隐庵”。部分文字记录如下:“慈东山水,文溪首焉文溪林泉,溪林为最,前朝大野,后拥重山(指文种故里地理位置),盖拟乎此处可为隐者(指文种隐居之处),故以溪隐其名庵焉……”。
成化《宁波府志》载:溪隐庵由僧人如良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僧人净果重修,改溪隐庵为“西方寺”。以上充分说明现西方寺遗址是文种故里所在地。
背景资料: 文种,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却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范蠡走之前送了句千古名言给他,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这样来的。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