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3月10日电(记者李丽静)记者从在河南省新郑市召开的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内权威专家认为河南具茨山岩刻、岩画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和鲜明的中原特色,其整体形态体现出一类全新的文化内涵。
具茨山地跨河南省新郑、新密、禹州三地,东西长约40公里,属嵩山支脉。具茨山岩刻及岩画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曾引起了诸多古文化研究者的重视。但是,由于这些岩刻、岩画分布在裸露的岩石之上,对其年代的认识一直是一个重大难题,相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迟迟没有展开。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豫秦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11月初,他受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之邀,组成了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的考古调查队,深入具茨山中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期间,调查队发现了两处弥足珍贵的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土壤叠压岩刻的地层证据。通过地层学、类型学及孢子花粉、植硅体分析,初步判断具茨山岩刻、岩画的时代不晚于全新世中期,其中相当一部分距今四五千年前,与黄帝时代相近。
宋豫秦说,我国以往所发现的岩刻、岩画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题材以动物、人物图像或放牧、狩猎等场景为主。此次在具茨山发现的岩刻、岩画数以千计,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均为国内外罕见。尤为重要的是,大多岩刻反映了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以及哲理性思维等精神层面的内涵,再次折射出中原远古文化的博大深邃。具茨山岩刻的发现既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中部地区岩刻、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又为研究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依据,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