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揭示长沙湘潭形成之谜
湘潭县6座战国古墓开始发掘,为研究楚越文化交融提供证据
本报湘潭讯(记者 刘炬)湘潭建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此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没有明显的史料记载。昨日上午,湘潭市文物考古人员对湘潭县易俗河牛头岭附近的一座战国古墓群进行发掘,一些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楚越文化的交融和长沙、湘潭古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资料。
据湘潭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盛兆华介绍,这6座古墓都是去年发现的,地处建筑工地。文物专家经过调查勘探后,昨日上午开始对第一座古墓进行发掘。考古人员发现,穴壁上有些白色的网纹,与旁边的土质有些不一样,特别是穴底还有一层专门用来保护古墓的白膏泥,粘性十分强。墓中出土了陶礼器、砝码、琉璃璧、铜剑、铜戈、铜马、陶壶、陶鼎和一把完整的青铜剑。考古人员判断,该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名军人,但等级并不够高,家境也不太富裕。
盛兆华表示,这座古墓群均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的墓地。可是,战国时期湘潭县易俗河属于当时越国人生活居住地,那为何会有楚墓呢?盛兆华认为,可能是战国后期,拥有先进劳动力的楚国侵入越国,在与越国人进行一番争夺后,获胜的楚国人就在这个地方居住下来。
考古专家介绍,长沙地区商周时期以越人为主体的社会状况,从春秋晚期开始,随着楚人向南扩张,被逐渐破坏。这座古墓群中出土的陶鬲、罐、钵、豆等与先前发掘的楚文化遗址出土的同类物十分相似,时代也应相当。由于楚越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古长沙、湘潭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其在楚国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不断提高,预示着楚南重镇千年古城即将诞生。
目前,湘潭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对第一个古墓进行清理,并且,将陆续挖掘其他墓葬。本报记者将随时报道进展情况。
《长沙晚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