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5.12”大地震的文艺作品,既承载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更蕴藏着独具优势的人文资源。如何将这些文艺作品成功转化成艺术商品,使之为灾后重建服务,四川文化人有了打算——
本报记者 张珏娟 实习生 段祯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有一张早已统计好的“5月演出计划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前后,8部取材于地震的四川原创剧目将与观众见面。
“8部剧目的前期创作已经基本完成,经过一年沉淀的艺术作品究竟好不好,观众说了算。”
范远泰说,省文化厅在对剧目创作的抽查中发现:这批剧目舞台艺术个性鲜明,同时市场属性突出,相信会在市场运作中有所作为。
社会资本撬动震后舞台剧
“省歌舞剧院参与的大型音乐风情剧《羌风》已完成初期创作,作为震后我省第一部尝试产业项目运作的舞台剧,省歌舞剧院还当起了"股东"”。3月9日,省歌舞剧院院长周建军告诉记者,《羌风》从创作之初起,就立足市场社会化,吸引成都、上海等地的4家企业投资,并成立专门的公司运作市场。
剧目把羌文化搬上舞台推广
相传的羌文化在大地震中遭遇重创,让成都某企业总经理王征揪心。“能为羌文化做些什么?”茶楼里的朋友聚会,萌生把羌文化搬上舞台在全国推广之意,也成了《羌风》最初的雏形。
如何将文艺作品转化为艺术商品?王征和朋友们找到省歌舞剧院,在他们看来,社会资本介入震后演艺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历经一年的沉淀与打磨,省歌舞剧院恰好有创作羌文化舞台剧的素材与积累,两者碰撞让一出原本等待拨款创排的剧目很快走向现实。
2008年12月19日,大型音乐风情剧《羌风》正式启动运作,这是一部以羌族音乐元素为主线的舞台剧。该剧策划人汪静泉说,剧中通过《羌戈大战》史话场景再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部落古乐,通过对歌大合唱《尼萨》再现羌文化的文化底蕴。而喝咂酒、织羌绣、转山会、跳萨朗等羌族风情都将贯穿该剧。
王征担任的角色是投资方,但他却专程前往北川和茂县进行了4天的采风。一路行来,王征颇受触动,羌文化不仅要自救,还应有更多关注,市场不失为一条保护新路。他请来著名导演熊源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视频部主任高小龙、舞美设计王欢,2010年世博会音乐总监安栋。“这样的阵容,就是要赋予羌文化更多的市场元素,搬到全球去吆喝。”
市场社会资本拉动专业市场
企业+剧院,成立博远羌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羌风》前期投入超过千万元,成都、上海等地4家企业的投资占90%。王征说,这种运作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剧院负责专业剧目创排,社会资本则担起撬开市场的重任。
王征透露,从初步的市场意向来看,《羌风》将于5月12日在北京首演,年内陆续完成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感恩巡演,总演出场次将近百场。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联系商演,最终确定《羌风》的演出方式:全球巡演+旅游景区助演。有英国演出商对《羌风》剧本尤为关注,希望将此剧推广到欧洲市场。
首部“舞台续集”演绎志愿者
连续2个月,省人艺导演唐毓春的工作都是“找人”:10年前活跃在舞台的学生如今都要找回来,他们将是四川首部“舞台续集”的主力军。
业内认为,在地震题材的舞台剧创作中,只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才具有票房号召力。因此,省人艺选择全新的“舞台续集”方式,创作关于地震志愿者的《未来组合2008》。
剧目尝试舞台剧的延伸故事
10年前红火大江南北的《未来组合》是我省编剧李亭的成名作,如今排续集,这位名编剧认为是一次探索。“起初,这部音乐剧定名为《青春向左向右》,主要表现地震中的80后志愿者所面临的思想撞击与自我挑战。”唐毓春告诉记者,本子出来后,主创人员发现,这些勇于担当的年轻人如果放进舞台,就是10年前《未来组合》长大的一代。
剧名随即改为《未来组合2008》,并第一次把“续集”概念呈现在四川舞台上。谭维维、杨宇等当年的小演员又回到剧中,他们扮演的4对恋人在汶川大地震中演绎“心路历程”。尤其是《未来组合》中被寄养的“小未来”,将成为地震中失去养母的“孤儿”,肩负起更多的时代使命。
市场“续集”撬开票房入口
业内认为,《未来组合2008》是剧目讨巧的做法。“当年《未来组合》在全国演了500场,那拨校园观众如今也成长起来,将会是续集的观众基础。”
《未来组合2008》确定5月在四川锦城艺术宫首演,之后进军全国市场。
导入国际元素,催生交响舞剧
范远泰透露,这8部取材于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大多采取对外合作的方式,要么编曲、要么执导,力求艺术性与观赏性最佳结合,为市场开发赢得先机。
剧目百年名曲成就交响舞剧
1913年,俄罗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经典交响名曲《春之祭》。近百年来,《春之祭》已由世界上的300多位编舞推广演出。这一次,四川将其作为祭奠生命的主旋律,创作交响舞剧《春之祭》。
交响乐演奏+现代舞,对于四川来说,交响舞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催生这一新形式的正是法国现代舞编导海地·马来姆。
海地·马来姆说,交响名曲《春之祭》中对生命力量的阐述,正是他需要的音乐。带着寻找生命、寻找坚强的命题,创作组先后到灾区实地体验。回到成都,《春之祭》有了新的内容——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演绎“生命之舞”。
新的命题也催生了新的演艺形式。该剧由四川交响乐团与四川现代舞团共同完成,目前已定下《大地的崇拜》和《献祭》两个章节,除了省歌舞剧院演员们的肢体语言外,四川交响乐团将成为现场演出一景。
市场新形式搭起国际舞台
省歌舞剧院院长周建军透露,目前已经有几家演出公司抛出了“橄榄枝”,十分看好《春之祭》的国际市场。
《春之祭》原定计划将于5月在成都上演,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此后,将在现代舞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然而,海外演出电话的纷至沓来让剧院有些心动。周建军说,现代舞在国外被观众普遍接受,这次四川又大胆融入交响乐演奏,形式创新,再加上地震题材的关注度,全球的舞台已经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