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1982年开始,德吉开始一次次穿越荒无人烟的雪山,为哨所官兵送菜、转交邮件,27年间从未间断。
1985年,德吉在一次送菜路上遭遇了狗熊。心有余悸的她便请刚刚20岁出头的普次陪同作伴,一同给哨所送菜。
普次看到哨所官兵被晒得皲裂的脸、指甲凹陷的手时,也被深深震撼了。从此,她开始陪同德吉义务为哨所官兵送菜。
1987年起,次仁曲珍开始带上新鲜蔬菜,还有信笺、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去看望哨所官兵——28年前,她嫁给了退伍战士丹增,看见丈夫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哨所,同样被哨所官兵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3位住在同村的阿妈的送菜路,是一条鲜有人走的山间小路——从海拔2800余米的亚东出发,一条崎岖的小道沿着茂密的森林向高处延伸,走两个小时后,森林消失,四面就只有皑皑的雪山直耸云霄,脚下的路越来越窄,雪越来越深,坡越来越陡,路的一侧是巨大的山石,另一侧是数百米的深沟……
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上,3位阿妈遇到过狗熊,遭遇过暴风雪中的迷路,曾在冰雪中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得过雪盲……然而,一切困难与险阻,都没有阻止住她们的送菜行动。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政委吴文全说,虽然近年来部队后勤工作改善很大,特别是2007年以来,官兵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蔬菜保障。但,老阿妈们不仅没有停止送菜,还精心选择小葱、小白菜等部队供应较少的新鲜菜种送上来,让官兵们能换着口味吃新鲜蔬菜。
“就盼着阿妈们来呢!”18岁的哨所值班厨师李海龙说,她们一来,自己做给战友们的菜品就丰富了起来。
更多的官兵,盼望的是和阿妈相聚的那份难得的亲情——如果没有亲自花数小时,在极度缺氧的世界屋脊徒步攀登位于绝壁之上的哨所经历,一般人很难理解前往哨所的艰难,更难理解孤悬天际的哨所官兵对人间亲情和交流的渴盼。
由于哨所闭塞、偏远,不通公路,一封从内地发过来的信,往往要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才能收到。于是战士们把阿妈们的地址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她们又成了哨所官兵的“邮差”。
每次送菜上哨所,3位阿妈身上还带有从内地寄给战士们的邮件。送菜下来,老阿妈又带着战士们需要邮寄的邮件、需要维修的电器。27年来,她们共为哨所官兵收发邮件50000余件,维修电器600余件次。
从“阿佳拉”(大姐)叫到阿妈,3位藏族阿妈就这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哨所官兵们送菜送信。
“每次,凌晨5点从海拔2800米的家中出发,一直走到天亮后,她们才会坐下休息一会儿,煮点酥油茶喝。”哨所班长陈健说。
前些年,她们一般会在中午1点半左右赶到哨所,同哨所官兵一起吃个午饭,然后下山,直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到家中。“这几年,老阿妈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上来的越来越晚,我们一直劝她们不要再来送菜了,但她们仍坚持要来。”哨长普琼达说。
3月12日,记者跟随3位阿妈前往哨所,亲历了攀登雪域绝壁的艰险和极度缺氧状态下的痛苦考验。从2800米到4700米,当同行者用“比痛苦还痛苦,比绝望还绝望”来形容这段旅程时,3位阿妈始终走在记者们的前面。
“一段时间不来,我们就会想念这些孩子们。”3位阿妈对记者说,对她们来说,每次艰险的送菜,都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记者注意到,每当阿妈们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官兵时,眼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泛起泪花。
一代代哨所官兵的共同“阿妈”
在3位阿妈的家中,珍藏着500多封退伍老兵返乡后的来信——虽然,多数信的内容她们看不懂。
提起哨所的战士们,德吉如数家珍:浙江籍战士陆云华退伍时留下照片说,“阿妈,我就要离开部队了,您不要难过,想我的时候,就看一看照片吧,我会在远方为您祝福!”
“有位战士结婚时,还邀请我们去参加婚礼。”3位老阿妈都为她们不能亲自前往而遗憾不已。
“战士们从来都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逢年过节都要把好吃的给我们留一份。”次仁曲珍印象深刻的是,每年中秋节,哨所的战士一定会把月饼留到她们送菜上山的那天,和她们一起吃。
“阿妈们来的那天,是我们最兴奋也是最担心的时候。”士官龚德富说,山路太险,大家都担心阿妈们会摔着。
“我们要值班、上哨,为祖国守边防,不能离开。”龚德富和哨所其他官兵,除了哨长普琼达,从没去过3位阿妈的家。这是他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阿妈们并不在意官兵们能否回报她们。2004年12月,时任连长呼延军的妻子带着小孩来队探亲,由于大雪封山,一时难以上哨所去,德吉阿妈听说后,冒着风雪,从亚东县城接回了呼延军的妻子和小孩,将家中最好的房间安排娘俩住下,还主动将家中的牦牛宰杀了一头,让远到的“媳妇”和“孙子”补充营养。
平时,哨所一旦有人生病,阿妈们总是提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牛奶来连队探望;逢年过节,她们把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拿来慰问官兵。每年战士退伍离开部队时,阿妈们总是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敬上香气四溢的青稞酒,献上洁白的哈达。
“她们是我们的编外指导员。”连长中扎西说,阿妈们的到访,是对哨所官兵们精神上巨大的激励。每当阿妈们要来的那天,总会有几个战士自告奋勇,远远地跑到山下去迎接她们。
“阿妈们来一次,我们都能高兴好几天。”一级士官卢亮说,对于寂寞的哨所官兵们来说,任何一位来访者都能让全体官兵兴奋万分,何况老阿妈们每次还给大家带来蔬菜、信件和其他日用品。
“阿妈们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她们守好祖国的边关!”哨所官兵们说。
2007年3月,詹娘舍哨所发生雪崩,3位年轻的战士为营救战友英勇牺牲,阿妈们带着哈达、香烛用藏族特有的方式赶来祭奠烈士。出殡那天,3位老阿妈对悲痛的烈士家属们说:“他们也是我们的儿子,我们每年都会来扫墓的。”
一诺千金。从2007年开始,无论是藏族节日还是汉族节日,她们都会到墓前来看看自己的“儿子”,并为他们扫墓、祭奠。
翻身不忘“金珠玛米”的恩情
1954年,解放军进驻西藏亚东县,部队官兵和老百姓一起居住,一起生产,一起建设,一起抗雪灾。小时候,德吉就听惯了父母讲的“金珠玛米”的故事。
“是解放军教会了我们种菜和养殖,给我们讲如何保护森林,传授提高青稞产量的方法,并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德吉说,“我是一名被解放军叔叔们抱着长大的小普姆(姑娘),毛主席像和那熟悉的红五角星、红肩章是我童年难忘的回忆,还有那一件件难忘的亲人解放军为我们做的好事,一桩桩阿爸阿妈为解放军运粮送弹的故事。”
3位老阿妈中的次仁曲珍和德吉都曾是旧西藏的农奴。西藏民主改革后,她们翻身成为了社会的主人,次仁曲珍阿妈还是1978年成都军区民兵军事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她们一刻都未曾忘记党的恩泽,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份感激传承给自己的儿女。
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这个在地图小得找都找不到的村子,有81户人家,却有近70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3位阿妈的7个孩子有5个考上大学,还有两个在读高三。她们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讲:“是共产党、解放军给了你们现在的生活,你们一定好牢牢记住党的恩情,好好学习,学成之后用自己的行动多为国家作贡献,报答党,报答金珠玛米。”
“给哨所的官兵送菜,就是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普次阿妈说,是解放军解救了农奴,给她们带来了好生活,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她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看他们那么辛苦地守边防,就觉得应该给他们送菜。虽然经常给哨所送菜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但她们都能自己解决,不给部队提要求。
老阿妈们的真情感动了她们的下一代,也感动了其他村民们。曲珍阿妈的二女儿次结说:“等我长大了,我也会给哨所的解放军叔叔送菜的,但是我一定要把路修好,开着车去送。”
“她们3家并不富裕。”村支书巴桑旺堆说,3位阿妈爱军拥军的故事在村里引起很大反响。在她们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以种种方式关心和看望哨所官兵,为他们送菜、送柴禾。
下亚东乡驻地的部队官兵也被阿妈们的事迹感动着,每年“八一”、元旦、春节和藏历新年等重大节日,部队领导都要带上慰问品去看望3位老阿妈,并把她们接到部队参加军民联欢晚会。每到农忙季节,驻下亚东乡的部队官兵就去帮3位老阿妈和乡亲们收青稞,还送医送药、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
2006年,德吉阿妈的3个女儿都在读大学,沉重的学费负担让她们几乎面临辍学的边缘,可德吉仍坚持给哨所的战士免费送菜。哨所官兵们从侧面得知这个消息后,自发为她的女儿筹集学费。
如今,德吉阿妈的大女儿吉巴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教师,她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
2008年,为了帮助3位老阿妈和乡亲们春播,官兵们先后出动100多人次,带着发电机、灌溉机等设备,浇灌田地、修筑水利设施。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和驻地官兵的帮助下,3位阿妈家的生活条件逐年改善,次仁曲珍和德吉阿妈家还新建了别墅式庭院。
新华社记者 徐壮志 涂洪长 王逸涛
(新华社拉萨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