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式摔跤,就不能不提沈阳的北市场,这里曾经是老沈阳人在某个年龄段的乐园,它承载着无数沈阳人割舍不断的情愫,而北市场又是沈阳摔跤及东北跤界的发源地。如今,置身北市场,环顾四周的古式建筑,似乎还寻得到当年这著名“杂八地”的热闹痕迹,茶馆、戏院、摔跤场……闭眼“倾听”,似乎还听得到当年糖葫芦、大碗茶的叫卖声,夹杂着二胡弦音悠然远去,当然,这其间怎少得了摔跤场上下那惊天动地的连连叫好声。如今,北市场的摔跤在哪里?
“当年,有来踢场的,我们师徒几个就立得住场!当年,我们这跤场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生意最好的时候,大掌柜和二掌柜每个月赚的钱,能买一辆钻石自行车和一块罗马手表!”跟记者讲起这段有关北市场摔跤故事的,是有着“沈阳跤王”之称的辽宁省摔跤协会会长关桂林,看着记者像是在听武打片的好奇和陌生,关桂林笑着意识到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一段故事了。
“人熊大战”跤场名声大噪
按照关桂林的回忆,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初的北市场跤场是名叫徐俊卿的人创立的。当年,北市场就是著名的“杂八地”,茶馆、戏院、当铺林立,而徐俊卿又在这里添加了一抹亮色——摔跤。说起这位徐俊卿,关桂林还对记者讲起了一段故事:那时的北市场热闹非凡,是百姓重要的娱乐场所,更是很多卖艺人施展技艺、赚钱养家糊口的地方,在徐俊卿搭起摔跤场后不久,就在旁边又来了一个马戏团,马戏团主吆喝着,他那里有熊和人摔跤的节目,这自然抢去了一些生意。就这样,马戏团和徐俊卿的跤场谁都不服谁,但“一山不容二虎”,一次,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比试一番,负者必须搬离北市场。比赛当天,徐俊卿亲自上阵,与熊展开了“较量”,殊不知之前熊与人的摔跤表演都是训练、安排妥当的,当到了真正的较量中,熊的猛扑每每受挫,一扑一个空。相反,徐俊卿施展跤技,三下五除二把熊撂倒。第二天,熊竟然死掉了,马戏团主兑现约定,搬走了。
此后,北市场的跤场名声大噪。关桂林回忆说:“跤场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1957年,北市场跤场达到了鼎盛时期,著名跤王董永山和栾树生更是“横空出世”,成为这里的大掌柜和二掌柜,许多有潜质的年轻人拜在他们的门下,在这里拜师、学艺、卖艺。就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从“钱场”中,跤场的掌柜们每月能赚到买钻石自行车和罗马手表的钱,徒弟们也靠本事吃饭,有能力养家糊口;而从这“人场”中,沈阳北市场声名远扬,不少外地跤手慕名而来,过来“踢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挑战。
从此,沈阳北市场“杂八地”,就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以及天津的“三不管”等地被列为盛名的摔跤地。
表演比实战更有难度
关桂林说,在清朝的皇宫里摔跤就是布库,而那些表演布库的皇宫卫队出了皇宫,走到市井中表演的摔跤被俗称为“撂地”。而关桂林本人从小就对这摔跤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他曾拜京城的师傅学太极拳,14岁那年,他到北市场,挤在人群中看摔跤,就着了迷。
一天,趁中间歇场的时候,关桂林就与跤场一个小伙计较量了两下,没想到几下就把对手给撂倒了,这一幕被二掌柜栾树生看到,连称是块“好材料”。怎能放得过这好机会,关桂林当下跪拜师傅,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摔跤生涯。从1965年到1975年间,关桂林曾撂倒过四位著名的跤王,并在擂台赛中夺魁,得名“沈阳跤王”。最开始,关桂林凭着摔跤的本事,赚钱养家,后来,他还凭借这好身手入伍参军。
回忆当年,关桂林跟记者说,拜师后不久,极具天赋的他就能登台献技了,“这登台摔跤,并不是简单的只是常见的比武,这里面门道多了,登台摔跤有实战性质的,也有表演性质的。实战性质的,好理解,就是跟头把式,真比试,看谁先把谁击败。这常用在有人过来"踢场",那我们师徒几个就要凭真本事与他们一较高下,才得以"立场"。不过,与之相比,表演性质还是更有些难度的。这就像打乒乓球,对拉回合多了,才更精彩好看,有时候,观众就喜欢这个,一招一式每个套路都是有讲究的,"仿真"效果要高,外行人看不出来是在表演套路,你来我往回合多,这更吸引人!”
从2004年开始,北市场恢复搭设跤场,每逢节假日,辽沈地区的摔跤好手都汇聚到这里,成为北市庙会最引人入胜的节目。不过,关桂林说,现场比试是很热闹,但现在的摔跤手学起表演性质的跤艺有些难度,“因为不仅套路要很讲究,这其中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传统瑰宝贵在传承
关桂林说,中国式摔跤在中国曾一度陷入低迷,不过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中国式摔跤被广泛认可。祖籍上海的袁祖谋,1985年到法国后,至今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并曾在几个俱乐部任职,他每年赴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地定期举办学习班,向当地学生教授技艺。多年来,他在法国推广中国式摔跤,将这一中国传统瑰宝推向了世界。据关桂林介绍,在欧洲,摔跤还被定义为绅士运动,“因为中国式摔跤不仅仅是一项身体和技术的较量,力的博弈,更是一种斗智的运动,而且摔跤并不伤及人的要害,只是点到为止。”
与很多跤手一样,当年从北市场走出来的摔跤手都钟爱着摔跤这项运动,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式摔跤运动中蕴含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凝聚力的象征。”作为一代跤王,关桂林更看重摔跤的传承。“上个世纪70年代,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摔跤被看做是一项很时髦的运动,而如今,来学习摔跤的人大多是30岁以上的人,这也可以理解。”
作为辽宁省摔跤协会会长,关桂林在省内各地收徒,传授技艺。关桂林有上百名徒弟,连同他的师兄弟和徒弟,这些摔跤手们没有放弃中国式摔跤这一非奥项目的传承。“我的徒弟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还有一些生意人,他们经常自己出钱赞助,举办邀请赛,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关桂林说:“在沈阳,鲁迅公园、百鸟公园等处,都有我们每天练习、教授跤艺的身影。其实,摔跤也是一项普及性很强的群众健身活动,它强身健体的功效自然不用说,而且只要有一块适合的地方,铺开垫子就可以摔,更何况掌握了摔跤技艺,也是掌握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本报记者丁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