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区 > 南方人物周刊最新

《团长》的远征:一个战争剧组的歌哭笑泪

  《团长》的远征

  一个战争剧组的歌哭笑泪,

  绝望与坚持,死亡与幸存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砰砰——砰砰——,在与禅达相隔的怒江边上,龙文章拿枪顶住了迷龙拿命换来的渡索,连发20响弹匣,彻底打断的渡索落在江里,立刻冲了下去。

  “……俺的亲妈耶……,”人高马大的迷龙望着渡索漂走,绝望地躺在地上大声号啕。

  龙文章对着惊呆了的下属们,竖起了他意味轻蔑的小指:“我要带你们全过江,不过几个狗日的斥候(日军),干死他们,然后大家一起过江。”

  视频里正播放着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的片花。

  这部华谊兄弟集团共投资4000万、由其旗下的天意影视有限公司拍摄制作近一年的43集电视连续剧,于3月初在北京、东方、江苏、云南四大卫视同步首播。

  其演职人员基本延续了2007年收视火热的《士兵突击》的班底。

  “拍完《士兵突击》后,大家总觉得心里的情结还没释放完。晓龙提出想做关于中国远征军的题材,我当即拍板同意。

  “现在是和平时期,很多人都有‘军人情结’。因为战争离我们很远,人们喜欢看到一些不同于今天生活状态下的生存表现,这也是近几年军旅剧一枝独秀的背景。”

  拍摄《团长》时,天意影视公司的总制片人吴毅谈过自家的打算。

  “我想晓龙写这个剧本与他本身是个军事迷有关。他家收集的二战时期的资料,玩具刀枪、船只有很多。”与兰晓龙同职于战友文工团的马帅说。他曾在《士兵突击》中扮演士兵李梦,后是《团长》剧组的副导演。

  2006年《士兵突击》制作结束后,编剧兰晓龙开始转战《团长》剧本创作。这个分集创作的剧本,直至2008年7月才最后完成。

  在近两年时间里,兰晓龙一共咀嚼了两架子关于远征军的历史资料。他强调,这部戏虽然以战争为背景,但它不以战争场面为卖点,而是一部命运戏、情节戏、悬念戏、人物戏。“《团长》总的原则是要对得起那段历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他们战后为什么不回家?

  导演康洪雷酒喝到痛快时,会光起膀子与演员们又唱又跳。谈起《团长》,他神情中难掩倔强:

  ——拍《团长》时,就有人问我,导啊,我们能不能拍点容易的东西啊?其实不是没人请我去拍酒店题材,可我想我们一帮男子汉出入总统套房,吃西餐牛排啊,喝红酒什么的,有个什么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啊?

  ——晓龙先说要做《隋唐演义》,其实我就不想做古装戏,不说人话,不办人事。我问他还有没有其他题材可作。他说拍拍远征军吧。我说好啊。我对军人题材有种本能的偏爱,我喜欢把男人放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来展示他们的各种能力。我喜欢在恶劣环境下去穿破,这其中的快感不是很多人能理解的。

  前往滇西采风还是2007年4月的事。重返松山战场,了无人烟,他和兰晓龙倍感孤寂。

  最终他俩一致将外景选在了腾冲,“那地方长年不通飞机不通火车,地貌原汁原味。”

  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1944年的腾冲战役也是以巷战为主,其战况在远征军的会战概要中有记载:

  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中国军人与日军是零距离的搏杀,这需要什么样的勇气?150米的射杀,几乎一米半一个亡灵,那是什么密度?”康洪雷开始高亢了。

  他粗略地统计,腾冲目前还有30多名老兵。

  “翻开他们当年的档案,你会发现他们中有福建人、湖南人、四川人。有的人学历或是西南联大,或是某某大学化学系毕业。当年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再也找不着了,他们成了当地的农民,说着一口地道的当地话。”

  在当地,很多老兵,过着一个月一两百块钱的生活。从来不与康洪雷提起当年如何,现在如何。

  久待部队的兰晓龙表示理解,“军人就是这样。经历了生死,打完仗后,他们不会去炫耀,大多都保持沉默。”

  在拍摄《团长》其间,兰晓龙发起了对清贫老兵的捐助。

  而康红雷想得更多的是:战争胜利后,活下来的士兵们明明可以回家,为什么要留下来再也没回去?

  剧情需要一位老兵。副导演马帅根据兰晓龙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抗战老兵联谊会。

  “会长给我看了一张老兵们的合影,我们按演员所需要的形象,找到了一位在世的老兵,名叫杨再景。”

  “老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当年在远征军中做后勤工作。拍片时一点不怯场。嘴上虽然没多说什么,但可以感受到,他心里是支持我们做这个事的。”马帅说。

  杨再景扮演主角 “孟烦了”的老年时。镜头中,瘦削的老人独自走在腾冲城的大街小巷,背影悠悠。

  “在拍片中途,他告诉我们,当年我把我们师长的女儿弄来谈恋爱了。哎哟,他说那个话时,脸上泛起了红晕,一个80多岁的老头就像一个少年。我就想年轻时,他该多么有魅力,作战多么骁勇,可是现在你在他的脸上找到的更多是谦卑与沉默。”

  老人表面上不会激动恳切,心里却非常愿意把这段往事说出来。这点细微逃不过康红雷的眼睛。

  “这其中的真空让我坐立不安。这里面有很多的人生历练和故事,才会导致了他们的举止。让你觉得特别需要用手法把他们表现出来,告慰活着或即将逝去的人。”

  “《团长》是讲一个亏欠的故事”

  2008年春节期间,演员们陆续到达腾冲。

  他们来之前,康洪雷已先声明,要把上一部戏的光环褪尽,这部戏将比《士兵突击》苦100倍,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演员们深知这部戏将不再是英姿飒爽的《士兵突击》,他们将在172天里不能安心地刮胡子和剪头发,还要每天脏兮兮,甚至有时衣不蔽体。

  “他们在戏里就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散兵游勇,国军高官眼中的烂人。他们顶着早已覆灭的川军团‘番号’,组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炮灰团,一直打到了死。人与人之间,从一盘散沙变得相互惦念,再到会为其中每个人的离去感到万分惭愧。”康红雷缓缓道来。

  在片场,他严格规定不许演员接近当地老兵。他不愿意演员获取灵感是建立在“揭开老兵们内心的潘多拉盒子”之上。

  这部片子确实很难。难在哪里?首先是所有人对远征军历史的不熟悉。他喟叹。

  200号人的创作队伍,最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就数他和兰晓龙。

  “晓龙不在现场,我又是领军人物。我的门就要24小时开着,谁不明白就进来问。演员、化妆部、服装部、道具部,我必须不厌其烦,一样一样地教。”

  远征同盟军里,英美两军分别处于什么位置?司登冲锋枪、“美三零”和“英七七”都是什么样?

  演员们扎根在一条深巷的宾馆里进行知识的恶补强化。

  宾馆走廊上,贴满了二战时期远征军的影像资料。复印的大型图片贴在楼梯口、化妆室、服装室、美术房、仓库。

  “康导一直强调,拼细节才能出好的作品。”化妆师超英在电话中大声说。

  筹拍前,康洪雷对化妆部和道具部提了两点要求: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质感。一定反映出是那个年代的人物。

  “给演员上妆用粉,肤色底粉肯定是上棕色。但你要考虑演员演的是来自哪个地域的士兵,同处在云南的气候条件下作战,长时间不能洗澡洗头,所以上棕色的就要深浅不一。还有头发,剧中每个小伙子的头发都是脏的,都要上头土。你就要分正常装与战争装所用头土的不同,绝不能让人感到角色是用香波洗发后,再上的头土。那样很假。”

  另一厢,康红雷兴奋介绍:“还有道具部门。你甭想给我上八一厂的一堆废铜烂铁。我们按二战时期的谢尔曼坦克1:1地做了两辆。包括美国C4军机,也按1:1做了一辆。飞机飞不进腾冲,我们就让演员飞到昆明山区拍。”

  经过一个月的体能训练、试装、试拍后,2008年3月9日《团长》正式开机。

  现在,康红雷徐徐说道:《团长》这部戏,我觉得是在讲一种亏欠。

  拍戏时,有一个老兵对我说起,仗打完了,他的首长告诉他,你别跟着我了,留下来找个当地姑娘安家吧,你们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了,而且一留就是一生。而且他们的首长也要求,死后能把尸骨埋回远征军的沙场上。

  我想,这冥冥中肯定蕴藏了某种意愿,活下来的人觉得留下是表达对死者的一种亏欠。

  孟烦了是《团长》里的“眼睛”

  康洪雷说过,孟烦了是《团长》成败的关键。

  因为观众要通过他在戏里从始到终的观察和讲述,去解读一个每天抱定目标“不饿死不病死”的炮灰团,如何成为相濡以沫顽强抗日的精兵团。

  为演孟烦了,张译推掉了所有的片约,苦苦等候了一年时间。

  “嘿嘿,开始还不是让我演孟烦了呢,而是打算让我演上海籍士兵阿译。你看连名都起得一样。

  “后来晓龙觉得我更适合演孟烦了,就把我的生活习惯,比如爱掰手指啊,挨训时爱抠墙土什么的都写进人物里去了。”

  他说起刚读剧本大纲时,感觉就像在爬陡峭的山壁,爬三步要摔两步半,看大纲更多的是啃大纲。

  “因为晓龙写大纲时是为自己写剧本方便服务的,语言接近他自己的暗语。” 张译说。

  “直到啃到最后一页,忽然发现前面我不理解的很多东西一下子都懂了,开始欲罢不能。从晚上8点半一直看到凌晨5点,完全不知道时间的概念。

  “天亮了,看完后已经泣不成声,整整哭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大脑缺氧,要昏了。”

  拍戏时他也哭。一段看家信的戏,不知绊动了他哪根神经,一看到上面的字就抑制不住,哭得稀里哗啦,康洪雷也不叫停。

  “哭得我直抽搐,又是高原反应,接不上气。末了导演才说,这样不好,你要真有本事,叫观众哭去。”

  “我还被累哭过呢。”最后他心平气和地说。

  “我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上妆,最晚一个收工。每天场场戏不能落下。

  “真困,困得有时睁不开眼。收工后回到宾馆,房间就在四楼,爬到二楼就坐在台阶上睡着了。好容易回到房间里,解绑腿好麻烦啊,索性没卸装又倒在地板上,醒来就迎接新的黎明。”

  在电话中,他勇敢地拿自己与孟烦了开刀:

  我和他的嘴巴都很损,越是熟络的朋友面前说话越损,但为人并不八面玲珑;

  我们都爱讲大道理,怀疑一切事物;

  我们心里常常怀着一团怒气,怒气变为怨气,怨气又变成了伤心,最后就口不择言,满腹牢骚。

  “但有一点,”,他迟缓片刻,“孟烦了是剧中最纯粹的人。他是一双眼睛啊,他要将所有看到的好的不好的,赤裸裸地曝露给观众。这才是我最难演的地方。”

  接二连三的灾难

  “我觉得之前我们只是在‘演’戏,包括战争场面,身边的战友离去等等。有时感受是不准确的。当剧组发生了烟火师被炸死之后。猛地一下,你有了自己很真实的反应。”

  电话中,在片中饰演迷龙的张国强停了半晌无语。

  那天,他在现场就听到咣地一响,3名烟火师炸飞了出去,一个炸死,两人受伤。

  他说,在回去的路上,剧组一车的人静悄悄的,大伙心里堵得死死地。

  2008年4月8日《团长》剧组拍摄爆破场面时,发生意外导致烟火组组长郭岩不幸身亡。

  4月20日下午,拍摄南天门战役大量难民渡江逃离的场面时,在当地搭建的木质廊桥突然坍塌,导致38名群众演员不同程度受伤,一人不治身亡。

  第一次事故发生时,副导演马帅并不在现场,但他参与了处理后事,他回忆说:

  郭老师声音沙哑,很可爱的一个人,活着时就睡在我楼下。

  他设计了一个炮弹模子,是为了在视觉效果上,能让观众看到一个毒气弹,在大场长戏上,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冒烟。

  在拍摄之前,他试验给导演看。康导就在他旁边,一看就过关了。没想康导刚一走开,炮弹模子就爆了。

  后来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模子的口太小了,加上他塞了六块烟饼进去。塞得太实了,里面没有空气,热量散发,然后就产生了高压状态。这么多年了我们才知道烟饼还有这样伤人的。

  第二次桥塌事故,我在现场。当时康导正在上海参加一个颁奖仪式,工作交给了跟随他多年的执行导演刘涛。

  我们16日就在腾冲的黑鱼河,向阳桥的基础上搭建这座木质廊桥。

  我们计划先拍一批逃荒的人群在这座桥上跑,等他们跑完之后,再轰炸这座廊桥,当然不伤及向阳桥本身,电脑合成会做出效果的。

  下午3点,试拍时还挺顺利的,平平安安什么事都没发生。我正在桥对岸的小院里和人聊天,远远就听到木头哄地一声掉下去的声音。不是爆炸的声音,是塌掉的声音。

  我看到第一个救出来的小兄弟就是后来去世的那个人,七窍流血,面部粉碎性骨折,不停地大口吐血。再救出的有腿折了的,骨头支着的,惨叫声,哭声,混成一片。

  伤员被送往腾冲当地医院。凌晨一点半,剧组上百号人徒步几公里,自发地前往医院献血。

  演员佐腾云说,“演员们回去后,扒了几口饭就咽不进去了,又跑去了医院,明知什么也做不了,就想哪怕守在旁边都行。”

  演员李梁说,“大伙不敢看伤者的亲人的眼睛。特别是一位伤者的老妈妈,让人心里发酸。当我和李晨看望伤势最重的伤员时,两人无法抑制地痛哭。”

  康洪雷事发当晚赶回了腾冲。段奕宏从医院出来时,迎面碰到了他。

  “我问他怎么样?怎么办?那时我们已经停滞不前了。”

  “他很坚定的一句话,我们当然要做下去,这样才能告慰受伤的人。”

  时间不等人,云南的雨季即将到来。

  停机数日后,《团长》继续开工了。接着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让承受力还未恢复的演员们,又面临情绪崩溃边缘。

  李晨和张译记得,在戏中饰演师长虞啸卿的邢佳栋,拍响了他们的门,冲到房间里喊,别拍戏了,咱们上四川赈灾去吧。

  “邢佳栋是个佛教徒,平时很理性的。他真的发动大家赈灾了,钱还是他冒雨寄出的呢。”

  兰晓龙这时发话了,你们跑到四川能做什么?不要去添乱了。演员们算是稍稍冷静了下来。

  “接二连三出事,我真的有点信命了。有时我会独自跑到腾冲的国殇墓园里坐坐。”康洪雷说。

  即使谁都倒下了,导演也不能倒下。他下令停机一周,让剧组里的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裙子逛街去,再组织小伙子们和当地学校进行足球比赛,让他们尽情地发泄心里的郁结。

  “发生这些事后,我们在食堂大厅开过会。在会上,我们对康导明确地说,我们就是你的兵,跟着你一路走过来。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跟着你把这一仗打完。

  “康导眼圈红了但忍住了。他一下子站起来了,说,没有心理医生没有外在援助,你们靠自己抚平了内心的伤害。我佩服你们,感谢你们。

  “说完后,他很真诚地朝着厅内3个方向90度地鞠躬。我拍戏10年了,没看过一个导演这样的。”

  华谊兄弟公司会议室里,演员李晨年轻英俊的脸微微地别到一边说。

  戏的结局

  化妆师超英记得,2008年8月3日《团长》正式停机。然而,这部电视剧的结局,似乎没人说得清楚。

  饰演团长龙文章的段奕宏说:“我拍到的最后一集是,龙文章与幸存者们从坚守的堡垒里走出来。他们协助主力军攻破这个堡垒,原本只说守4天,没想到他们坚守了38天,到了恨不得吃人肉的地步了。”

  张国强直截了当,“迷龙死了,因为违反了军纪,压力太大,连龙文章都保不住他。”

  行刑时,迷龙对龙文章说:死了死了,还是你来吧。“龙文章磨叽叽地,然后就听到“砰”地一声……我想想最后一场戏就想哭。”

  可张国强却没说,拍完最后一场戏时,他猛冲到山坡上,冲着蓝天白云高喊:终于解放啰。

  刘威葳说,原剧安排迷龙死后,上官与龙文章之间会继续一段感情纠葛。

  为了报复龙文章,上官每次都会给龙文章喝下了毒的茶。明知下毒的龙文章每次都喝了下去。

  但是剧组发生了这么多事,无论资金和时间都无法再拍下去了,这段戏很可惜地放弃了。

  康导在北京遇到我时还歉疚地说,下次我们一定拍一部完整的戏。

  李晨说:“我在戏中演师长虞啸卿的属下,四川军张立宪。因为自恃是精英团的兵,平时根本不把龙文章等人放在眼中,完全像个小霸王。”

  可到最后他喜欢上了炮灰团,还爱上了孟烦了的女人小醉。战争结束后,他毁容了,带着小醉远走他乡。

  张译不谈剧情,只说了另一件事:

  几天前,晓龙跑到横店来探班。凌晨时分,我们在横店大街上散步。起先谁也不说话,谁也没提这部戏。突然间,我们在路边失声痛哭。

  我想,这部戏让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有些坎总要过去。

  “咔”——在拍戏时,唯有导演才能果断地发出。

  轮到康洪雷,此时此刻,他深沉地模仿着老年时的孟烦了的内心独白:

  “我年轻的时候,拼了命想回到那个叫北平的地方。现在我老了,我不愿再回去了,因为南天门就在我眼前。南天门,我叫你一声父亲,我是你的儿子。”

  镜头中,一个老者在城市里踽踽独行。他当年战死的弟兄们,穿着今天的时装,与他似曾相识,与他擦身而过。

  (实习生何诺书整理录音)

  龙行滇缅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

  本刊记者 张欢

  1942年3月,国民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精锐军队远赴缅甸作战。

  此时的中国,大半国土已经沦陷,全部的出海口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对于一个连小口径火炮都无法制造出来的国家来说,抗战真正陷入了全面的危机。

  在此之前,能够输送物资来华的渠道仅剩下滇越铁路、香港、苏联和滇缅公路。随着战况的恶化,终于,中国人只剩下了滇缅公路这唯一一条物资输送渠道。

  1942年1月中旬,在长沙保卫战中,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政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缅甸首都、海港)待运。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惊呼:“……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出征和失败

  缅甸,历史上中国的附属国、英国的殖民地,此时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一个关键点。

  日本人自然也看出了这一点,1942年1月,席卷中南半岛的日军将矛头指向了缅甸,出兵4个师团。他们的打算是彻底冻结中国人的输血管,同时以缅甸为跳板进军印度,实现和纳粹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

  英国不想失去印度这个最大的殖民地,中国要竭力保护唯一的出海口。此前矛盾重重的两个盟国终于在罗斯福总统的协调下,达成了中国出兵缅甸的共识。

  中国人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远征军里有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杜聿明担任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率3个军,10万健儿挥师南下。

  进入缅甸后,战况初期差强人意。1942年3月19日,在离仰光不到50公里的同古,远征军200师歼敌5000余人。连日本人都承认这是东南亚战争中遭遇到的第一场大的战役。

  随后发生的仁安羌大捷更是让中国远征军声名大振:4月19日,38师师长孙立人仅率一团,在仁安羌与7倍于己方的日军作战,最终成功歼灭日方一个精锐大队,救出英军7000余人,以及被俘传教士、记者约500人。

  这是远征军出征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因此获得英国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丰功勋章。

  这也是远征军的最后一个胜仗,此后的斯瓦逐次抵抗、放弃平满纳会战、曼德勒会战失败,中英盟军屡战屡败。

  更可怕的是,日军56师团包抄了远征军的后方腊戍。如果说工人阶级是先锋队的话,这支由本州造船工人组成的师团可以说是日军的精英,得到日军第15军直属的重炮、汽车、坦克部队和第5航空师团的加强,实际战斗效能已经超过两个日军师团。

  5月1日,曼德勒失守。

  争吵不断的远征军终于到了一溃千里的地步,中国军队习惯性的败逃,方向只有一个——回国。蒋介石要保留这支部队,不允许他们向更有利的印度方向撤退。

  孙立人的38师违抗了他的命令,他把队伍拉到了印度。这个弗吉尼亚军校深造过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选择了一条明智的道路。

  以杜聿明为首的黄埔系将军们选择了听校长的话:回国。等待他们的是可怕的野人山——敌对的土著人、瘴气、蜻蜓一样大的蚊子、疟疾、蚂蝗……

  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牺牲在这里,毛泽东得悉后,赋诗一首悼念:“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事后统计,远征军第一次出征中,牺牲的6万将士,绝大部分就是死在野人山里。他们怀着一颗抗战杀敌的心来到异邦,却死在了各大领袖们的争斗当中。

  在领袖们的争斗中,最知名的就是中缅印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和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

  在最后的时刻,史迪威拒绝了飞机送他去印度或者昆明。他带领18名美国军官、6名美国士兵、一个中国警卫班、一名传教士和一名美国新闻记者,走回了印度,捍卫了这次失败的战争中最后的军人尊严。

  在临行的晚上,他给华盛顿马歇尔总参谋长发去一份急电,报告自己的去向和方位。

  电报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训练中国军和反攻缅甸的设想。这个设想后来经过进一步补充完善,正式定为“X-Y计划”(即“人猿泰山”计划,X军即整编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Y军即在云南的新的远征军)呈报白宫。

  幸运的是,罗斯福批准了。

  X和Y的蓄势

  怒江是可靠的一条天险,它成功地把日本人阻拦在江的西岸。此前中国部队把惠通桥炸掉后(1942年5月5日,曼德勒失守后仅4天,日军就杀到了怒江边),日本人和中国人都组织过几次强渡,但都失败了。

  双方在怒江边开始了对峙。

  失去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成了中国人唯一能指望的物资捐助之路,这是一条在世界航空史上都留下一笔记录的不朽航线。

  “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它的海拔高度低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 DC—3、 DC—46、 D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下的纪念橱窗中的一段文字,落款是一位驼峰老飞行员。

  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空军在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的援华空运中,为中国空运各类战争物资65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上共有超过500架飞机坠毁(包括C-46及C-47),分别有468个美国机组和46个中国机组牺牲,共计超过1500人。

  这样的物资运送方式不可能是现代战争胜利的模式,打通新的中印公路成了重要任务。在印度的史迪威开始了他的筹备工作。

  于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和士兵被送往印度的兰姆伽基地受训。

  当时的西南联大甚至做了规定,大四学生入伍可累积学分。校长梅贻琦把他的学生送去了印度,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儿子梅祖彦。

  兰姆伽,只是是一个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冲积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镇。1942到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驻印部分(中国驻印军,即X军)先后受训人员多达10万人,国内师级以上军官1/3以上也在这里接受过培训。

  大量的知识青年成为兰姆伽的一大特色,事实上,国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些青年,大多派他们担任翻译官、宪兵等任务,最多是汽车兵等技术兵种。在当时的政府看来,这些青年是国家栋梁,在这里不过是找到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

  以西南联大为例,在1100多名参战的学生军中,仅有5人牺牲。

  然而,对于来自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士兵和学生来说,兰姆伽简直就是一个天堂。在这里,没有了长官的打骂、没有了克扣军饷、没有了衣食不保和几个人一条枪的情况。

  因为在史迪威看来,把没有训练的军队投入到战场上,就是屠杀。

  美国人充分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先后有7000多名美国军官、士兵、医生在这里服役。美国人在兰姆伽开设了许多军事技术学校,比如战车学校、汽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等,还有专门训练炊事兵的后勤保障学校。步兵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训练场地来进行。

  在兰姆伽,所有教官都是美国人,翻译由学生担任。中国官兵分开受训,训练内容按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来进行。

  充分的物资保障更是让中国驻印军第一次在炮火装备上全面超越日军。驻印军的装备标准仅低于美军标准,所有装备和所有经费均由美国政府承担。

  1943年3月,盟军在云南组建了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在云南的Y部队(即新远征军),也开始有了美械装备和美国装备,但相形之下,还是显得寒酸了很多。史迪威把最好的装备全用在了他的嫡系身上。

  几十年后,幸存的远征军老兵回想当年,都对那些美国盟军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风趣、幽默、极富冒险精神,虽然也许会有些骄傲,但他们的真诚让这些老兵都感怀不已。

  士兵的开心并不能掩盖高层的争执,在缅甸惨败的史迪威发誓要打到东京。他不允许在驻印军内发生不听从他指挥的事情。美国人本来企图占据驻印军各层级的指挥官位置,但遭到了以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等中国驻印军高级将领的全面抵制,最终这些美国人以联络员的身份安插到了军队中。

  在郑洞国的副官、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肄业学生黄仁宇看来,史迪威将军身上有很强的“戈登情结”。

  戈登是清末“洋枪队”的头领,他加入了中国军队,带领着4000名中国人纵横战场,但所有军官又都是欧洲人。

  史迪威把驻印军看成他的“小成本军队”,他想以同样的方式创造历史,他想要整个中缅印战区的军队指挥权。

  蒋介石是不可能同意的,双方的争执一直到了白宫,最后蒋介石以脱离盟国单独抗日为诉求,拿回了他的指挥权,而罗斯福换走了史迪威。

  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征调回国。

  3个月后,从印度利多开始,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胜利

  在仁安羌之前,孙立人将军就已经通过其他方式战胜了日本人。在1921年的远东运动会上,身为中国男篮主力后卫的他就率队战胜了日本队。

  1943年底,身为新一军军长的他开始了在战场上全面战胜日本人的征途。

  X部队的计划是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在一连串胜利后,一支全新的中国军队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完全掌控制空权、从海外打回祖国、全套美械装备……

  日本人充分见识到这支军队的可怕,东条英机在庆祝“缅甸独立”的广播讲话中指出:“缅甸的国防,日本皇军自能负起全责,惟眼下东印度阿萨密的中国驻印军,是一个极有训练的劲敌,吾人应以重兵视之。”

  1943年10月,新38师112团进入胡康河谷后被日军一个联队包围,但日本人想不到的是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占尽兵力火力优势,在50天内竟始终未能攻克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这是因为中国人完全掌控了制空权,多频次的大量空投就可以满足部队需要。

  此后的战斗中,利用伞兵远距离空投的蛙跳式作战成了驻印军的作战方略之一,中国军人甚至第一次因为伤病可以随时被飞机送往医院。

  在怒江的东岸,Y部队也开始了反攻。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由卫立煌代理,下辖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共计16个整编师(后增至18个)和9个炮兵团,总兵力20万人。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战役。

  强渡怒江后,松山成了一颗眼中钉。

  松山,海拔将近3000米,位于滇缅公路的要津,被称作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一个联队的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数颗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15军军长河边正三中将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Y部队眼前就面临着这么一个怪兽,松山把远征军切割成3大块,此时如果不尽快拿下,雨季的到来将会让远征军前功尽弃。

  远征军103师长战后整编自己的部队时发现,一个师仅剩不到两连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美军的飞机反复轰炸、重炮不断炮轰,但起不到什么作用。第八军副军长李弥成了瞩目的焦点。

  为了拿下主峰,李弥采用了最原始的攻城办法——挖地道。工兵部队挖通松山主峰,在两个炸室内埋下共计7吨的炸药。

  即便这样,也只是拿下了主峰上的主堡,顽固的日军士兵甚至开始烧烤中国士兵的尸体来充饥。

  1944年9月1日,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正副军长均按军法从事。于是李弥抓了顶钢盔往头上一扣,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一连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据目击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双赤脚,呢军服成碎条状,身上两处负伤,人已经走形。

  第二天,松山战役结束。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中印公路遂告完全打通。驻印军一部此后和英军会师,参加了缅甸战区的其他战役。

  7个月后,日本投降。

  尾声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我的团长”因为不愿意打内战选择了自杀。

  在真实的历史中,不论是远征军还是驻印军,最后都消失在了内战中。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都成了功德林里需要改造的战犯。

  这段历史,也消失在了历史课本中。

  

(责任编辑:赵志鹏)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