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敦煌3月16日电 (记者曾华锋)今天,记者从敦煌市委宣传部获悉:敦煌市博物馆近日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新发现一汉代烽燧遗址,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一枚保存完整的汉代封检,对于探讨汉代边郡符信的种类,形制及使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填补了敦煌文物的一项空白。
据了解,敦煌境内保留了汉代长城自东至西约一百五十公里,烽燧八十余座。新发现的汉代烽燧遗址因所处地理位置被老百姓称一棵树,故称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该遗址位于敦煌市小方盘城遗址西南65公里处,处于敦煌西湖湾窑盆地中部,盆地多生长茂密的芦苇、红柳、胡杨、骆驼茨、甘草、笈笈草等,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均为碱湖滩。烽燧修建在盆地中一处独立的高出地面13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16米的东西向风蚀台地上较平坦的西端,居高临下,十分险要,西南500多米处古道由东南向北通过,今可通车。因千余年的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烽燧倒塌成由北向南的斜坡形。烽燧残高1.8米,基础东西宽4米、南北长4.5米,地面有大量汉代灰陶片。烽燧东南5米处为房屋建筑,共6间,现房屋全部垮塌,多处有焚烧痕迹,屋顶用苇草笆夹红柳铺筑。
一棵树烽燧遗址出土实物、种类较多,绝大部分为低级士吏和戍卒长期使用破损后抛弃的。共发现简牍19枚;木勺、木蓖子、木铲、木车轮、木楦头等木器残件18件;丝绸4件;麻布5件;毡片7件;麻、苇编绳3件;磨石1件;麻、毡鞋底4件,以及皮毛袜、兽骨等物。它生动地揭示了当时屯戍活动的情景,部分实物还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生产和工艺水平。
这次出土的简牍,全为木质,多以当地所产之胡杨、红柳为材料。就形制而言,分为封检、简、牍、觚、削衣等。经初步整理内容有檄书、日常屯戍簿册、私人书启以及其它杂简。简牍文书的字体有正规的隶书、草书和半隶半草的草隶体。纪年简有两枚。此次出土的敦煌简牍中,有一枚保存完整的封检对于探讨汉代边郡符信的种类,形制及使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封检系胡杨木质,长44.3厘米,宽6厘米,厚2.2厘米。正面为一竖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上半部中间挖有供缠绳打封泥用的凹槽一个。凹槽上端正面竖书三行,下端并排竖书五行,上端书写字体较大,下端字体稍小,字迹清楚。封泥保存完整,呈暗红色,上有篆书阳刻印章。印章字迹模糊不清,辨认约存有4、5字。凹槽底部横向刻等距离三道小槽,为封泥结绳头处,制作的极为精致、规矩。现三道缠书麻绳保存完好。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