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维仁
今天的人如何做建筑 将这些年事已高的历史建筑交给非营利机构,进行社会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对历史建筑的伤害会不会很大?是否会因为人为的使用,非但没有有效保护,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南都周刊编辑 牧野
老建筑的红尘往事 在香港发展局提供给南都周刊记者的书面采访回复中,详细阐述了此项计划对于申请者的五个评选标准,分别是如何能彰显建筑的历史价值、保育文物建筑方面的建议、如何使社会大众受惠、财务可行性及组织、管理能力、相关经验等。
其中,彰显历史价值、对文物建筑的保育两项位于首二位。
外界普遍存有一个疑虑:将这些年事已高的历史建筑交给非营利机构,进行社会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对历史建筑的伤害会不会很大?是否会因为人为的使用,非但没有有效保护,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调查中发现,尽管评选结果引发一众波澜,但对于政府的这项举措本身,或许是出于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也或者是其它因素,大多数香港人都是持支持和认可的态度。
《亚洲周刊》特约评论员胡恩威指出,关于历史建筑的保育方法,这其实是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建筑学问题,国际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也有众多流派,香港政府的此举只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将老建筑拿出来使用,肯定会有伤害,但总比拆了好”。
在过去几十年里,香港许多老旧建筑也没有逃脱伴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被拆命运。由于香港老建筑往往是私人所有,当家道衰落无力承担维修费用,或者在房地产发展浪潮中地价高涨等各种因素,老建筑都有可能被房地产商拆除重建成高楼大厦。这样的例子在香港很多,比如铜锣湾的利舞台广场,这里原本是利希慎家族在上世纪20年代购入利园山地皮后兴建,设计以西式为主,糅合东方特色,是香港首间类似设计,也是当时唯一一间既可上演粤剧,也可放映电影的戏院。上世纪90年代,香港地价起飞,利氏家族考虑拆卸利舞台以求更大经济效益。据说当时利氏家族曾向政府提出将利舞台作为历史建筑送给政府保管,但要以利舞台对面的一块地作为交换。政府没答应,利氏家族就把利舞台以4.5亿港元卖给了其旗下的希慎兴业,新主人将利舞台拆掉后重建了一幢三十多层高的大厦。利舞台70年的风华与沧桑,就此被埋葬。
保存老建筑就是要使用它 即便是落败者八和会馆,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本身也是持赞同态度的。丁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市民,他的成长见证了香港建筑近几十年来的命运。“用商业的方法来保育这些建筑物,这本身没有问题,而且也不是新鲜事。”丁羽觉得建筑的活化,怎么利用好才是关键。他举了一个在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中被“活化”得比较好的例子,香港中环的艺穗会也是个古旧建筑,原来是牛奶公司用来贮藏牛奶的工厂,二十年前有人向香港政府申请此地,想在香港搞前卫且边缘的西方艺术。当时中环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兰桂坊人气也不旺,政府觉得这个老厂子价值不大,也就给了他们用。艺穗会把房子改装成很小的排练室、实验剧场。二十年来发展至今,艺穗会现在成为香港的品牌,与兰桂坊相得益彰,带旺了周边的发展。
香港浸会大学在此次计划中成功中标雷生春,替浸会大学做投标书中建筑改造和利用方案的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维仁的工作室。王维仁认为,不同的历史建筑应当有不同的保育方法。有些建筑就是应该原封不动地保存,比如说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日本的法隆寺这类独一无二的建筑,从年限上来说,三五百年的房子也毫无疑问应原封不动地保存,维持原来的样子,或者做成博物馆,修复当年的原貌。但是,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需要原封不动地供起来,做成博物馆固然好,但以香港政府的财力,不可能将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建筑都做成博物馆养着。
“千万不要把古迹保存泛政治化或者泛情绪化,不是所有东西都要用复古情怀来看”,王维仁认为,建筑与古董是不同的,古董需要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博物馆里,还要注意用合适的温度和光线,建筑却是需要被用,尤其是近代建筑,要保存它就是要用它。
“建筑保存要有真确性,国内最糟糕的是作假历史”,王维仁将他的观点应用到了对雷生春的改造规划上,他拒绝了保持古香古色的建议,用钢柱加强结构、修建电梯等等这些看起来与原来建筑格格不入的现代手法和材料,都会被运用到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雷生春身上。“我们要维持建筑的原真性,让艺术作品反映那个年代的时代性。我们在现代做的建筑要用现代的材料,不需要做假古董。”
这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思路在国外已有不少人实践。他们在修补城墙时,故意用不同的颜色来与原来墙体区别开来;雕像修复时,补纹会故意凸显出来,反映现实的情况。
王维仁工作室做的雷生春改造规划,被香港发展局通过。对于八和会馆或者其他落选的申请机构,王维仁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他们落败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规划设计、社会功能设想做得不够完美。
“活化”在香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对内地来说,这个计划复制的可能性及功效会是什么情况?在王维仁看来,内地由于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政府要保存古迹就简单得多。但正是由于私有财产被保护的力度不够,历史建筑的保育往往让步于房地产发展。
著名建筑艺术家方振宁的担忧则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内地,申请者可能会把一个区申报成联合国文化遗产,可是在申报成功之前已经做成饭店、旅游开发,实际上是以保护的名义变成一个新的旅游观光点,从中牟取暴利。”他认为,在实施方案之前,一定要严格审查是个什么样的单位申请到了,是不是有能力做这个,将来的计划是怎么一步一步做的,怎么能提供保证,对政府作出一个承诺。另外,对每一个具体建筑的保护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1933,就应当用肃穆的方式来使用它,在这里莺歌燕舞是不合适的。 (来源:南都周刊)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