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亚洲周刊:重现湮没的“中国功夫年代”

  中新网3月17日电 香港《亚洲周刊》刊出文章说,电影《叶问》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掀起功夫潮。沉潜多年后,如今终于重现一度湮没的武林,中国大陆武术开始复苏。

  文章摘录如下:

  电影《叶问》在二零零八年底上映后,票房节节上升,在中国大陆票房超过一亿人民币(约一千四百七十万美元),在香港则超过二千五百万港元(约三百二十一万美元)。
一股曾经沉寂的功夫热潮,逐浪而来,从北京、广州、佛山到香港,学习咏春拳的、追寻李小龙恩师叶问事迹的人络绎不绝。咏春中的小念头、黐手、六点半棍法等招式套路,不少人也朗朗上口;香港剧团“工力二人”更计划近月将《叶问传——问手》搬上大舞台;电影《叶问》最近更获得香港金像奖十二项提名……。

  二十一世纪初,为什么一出中国功夫片能产生如此诱惑?这一波叶问现象背后,是一个被遗忘的中国功夫年代,而这风云岁月,才是今天功夫热重现的主因,因为它跟中国抗战、内战、以及香港殖民统治等时代变幻息息相关。

  “咏春,叶问!”当功夫演员甄子丹在电影《叶问》中向南来下战书的金山找摆出咏春拳架式的那一刻,似乎已经预言,一股咏春热即将掀起,而在这“叶问现象”背后,隐藏着一度湮没的武林,以及当中被遗忘的武馆文化及师徒文化的传统将会重现。

  今天的香港,武馆文化在年轻人注入新血后,默默复苏,而在大陆,武馆文化在多场政治运动后一度成为绝响,如今也崭露曙光。北京咏春师傅王德生计划开设连锁武馆,他说:“我不希望以后都是外国人在教中国人中国功夫!”然而,即使中国传统的武馆文化有重现迹象,但师徒文化却在强势的消费文化之下,不管是香港或是大陆,这些武馆里的师徒关系已经淡薄,大不如前了。

  《叶问》最后一幕,一九四九年,咏春宗师叶问携妻子张永成、长子叶准逃亡到港,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今年八十多岁的叶准师傅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说,从二战结束到国共再爆内战期间,叶问曾经在国民政府下的警政部门工作,到国民党军队溃败、江山易帜后,只身前往香港。叶准五十年代初才首次到港,母亲则于几年内病逝佛山。叶问流亡香港初期,贫困交迫,寄住庙宇,但很快便设馆收徒,开启咏春发展的新一页。

  那段时间,武林其它门派传人也纷纷移居香港,蔡李佛第五传人梁辉在佛山被日军占领后迁港、白鹤派名师陆智夫三十年代末开始定居香港、洪拳林世荣早在清末已到港避难……不同门派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大陆战火摧折的年代,纷纷南迁,在香港设馆授徒,开枝散叶,香港意外地成为保存并发扬中国各路功夫及传统文化的城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贯穿中国传统社会,也体现于武林师徒文化中。洪拳第九代、目前在九龙大角嘴授徒的赵华回首过去的师徒关系:“以前,拜师的时候跪地叩首、上香、为师傅倒茶、给红包这些习俗是必要的,那时候徒弟都会认定面前的那人是其终身的师傅。”新徒入门时,师傅会跟新徒儿训话,讲解何谓武德,要求徒弟友爱同门,也要对师门有所承担。那时候徒儿会经常参与武馆的事务,尤其是“入室弟子”。

  赵华说,师傅会选一些比较信赖的、能担大任的徒弟作“入室弟子”,他们会得到师傅在功夫上及其它传统知识上(如跌打、医术)多一些的指导,但也需对师门有更大的承担与付出,除了指导师弟练功,还须代师傅出诊,协助打理武馆事务的同时,更要照顾师傅起居饮食,为他按摩、打扫等。那时候的师徒关系就像一个大家庭,日间一起练功,夜里就一起“吃夜粥”,赵华笑言:“连结识到女朋友也会回去跟师傅说。”师徒关系难以分割,一旦拜师,想要脱离门下或是转投其它派别也须得到师傅准许,否则便会遭到其它武林人士所不耻,骂他欺师灭祖。

  除了咏春、蔡李佛、洪拳等门派之外,二战之后活跃于香港武林的其它南派,还包括洪佛、白眉、谭家三展、周家拳、意拳道、柔功门、朱家和周家螳螂等等,北派的,就有太极、七星螳螂、大圣劈挂、北少林迷踪等等……一个在神州大地失落了的武林,在香港这小岛重现了。

  不过,香港国术武术总会首席顾问韦基舜回忆那段历史时,仍慨叹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这些流落在香港的各门各派,依然受到殖民政府政策的限制,不能光明正大存在。他说:“当时,港英政府害怕各门派纠集成一般难以控制的力量,不仅禁止他们光明正大的开馆授徒,也不准他们公开切磋武功。这是为什么五十年代初有名的吴公仪、陈克夫比武,要在澳门举行的原因。”

  “讲手王”黄淳梁拳震武林

  在种种限制下,当时习武人只能“秘密讲手”。曾习蔡李佛和太极的耆宿聂智飞于一九七四年出版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期刊中阐述,“讲手”,即“技巧”,与打斗意义不同,“讲手如弈棋类似,唯弈棋可以筹顿举子,而讲手功夫则不能,所谓以快打慢……”。而“秘密讲手”,与私下切磋武功之意接近。

  1

  传闻中,有“讲手王”之称的叶问知名弟子黄淳梁,在五十年代曾经“讲手”上百次。叶准回忆到那段历史:“当时,大家只能"秘密讲手",通常都在大厦的天台,而且不能让记者知道,他们一知道,就会写出来,我们就有麻烦。但十几年下来,也没有听说什么重大人命伤亡。”天台,也是当时不少武林名宿授徒的地方。

  殖民政府不仅对某一门派“自立门户”不放心,就连一个汇集不同门派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也要到一九六九年才准予成立。

  自从香港中国国术总会成立,不仅各门派之间的“讲手”走上台面,更走出香港。一九六九年,香港各大门派出征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东南亚国术邀请赛,当年以天天体育会名义组队领军参赛、并夺得多项奖项的韦基舜表示:“东南亚国术邀请赛每两年办一次,第二届在台湾,第六届在香港举办,很可惜,那次是最后一届了。”

  虽然名为东南亚国术邀请赛,但参加队伍除了港澳、大马、新加坡之外,还有澳洲、美国、英国等地高手。而这连串的比赛,不仅经常占据报章版面,一些较为有名气的武者,更受邀在杂志上写专栏,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就是“讲手王”黄淳梁。

  当时,在报章上,除了有金庸的连载小说之外,还有一种今天近乎失传,但当年非常流行的“技击小说”,如作家“我是山人”撰写的系列小说,均脍炙人口,小说主角多以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为主,而且功夫招式也多考究求真、少虚构,如讲述咏春宗师梁赞的《佛山赞先生》和洪拳开宗祖师爷洪熙官的《洪熙官三建少林寺》等。

  在电影方面,到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极一时的李小龙之外,还有刘家班,特别是嫡系洪拳黄飞鸿的刘家良在《神打》、《少林三十六房》、《功夫小子》、《南北少林》中使出的真功夫,都在香港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功夫电影热潮。当然,后来还有八、九十年代洪家班、元家班,以及稍晚成龙的功夫搞笑片等等。

  可以说,从五六十年代的“技击小说”,到七八十年代的功夫电影,如果没有当时香港非常鼎盛的习武风气,是很难成就的。当然,倒过来说,电影也协助了中国功夫传播海外。电影《叶问》的制片人黄百鸣说,功夫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应该多拍些功夫片,而且要让人看到真正的中国功夫,“《叶问》没有用特技,每一拳都是实在的,拳拳到肉”。

  跌打医馆开枝散叶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门派,除了丰富了香港的功夫电影之外,还在香港发扬了一个专治骨伤内伤的“跌打”医业。翻开一九七二年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特刊,里面就有不少各路门派刊登的跌打医馆广告,譬如蔡李佛的夏剑屏开的“夏剑屏跌打骨科”,还自制药方,还有一个“夏剑屏跌打中药厂”,到今天,蔡李佛第五传人梁辉仍然在西环开着的跌打医馆,街坊见面都声声“梁师傅”。

  然而,除了跌打医馆外,功夫文化这些年来在香港已逐渐消褪,习武的人也渐少。一个在香港曾经风起云涌的武林,沉寂黯然,武林中依靠教拳为生也越来越困难,同时,国术中的师徒文化,也日渐淡薄,部分门派耆宿更选择移民欧、美、澳等地授拳教徒,将中国功夫在海外开枝散叶。

  今天,很多武林中人已很难像师辈那样,以设馆授徒来过活。赵华说:“我们这里教功夫,一个礼拜三晚,每晚三个小时,每个月才收三百元。我有徒弟二十多个,但他们也经常因为工作太累或加班而不能来学习。”

  蔡李佛第五传人梁辉师傅对于香港武风渐弱,也非常感叹。梁辉说:“以前很多人学武,一间武馆可以养得活一班人,但今天,我的大弟子也只能兼着教,主要职业是开巴士。”梁辉师傅的大弟子是吴江南,虽然自己也有武馆授徒“蔡李佛吴江南国术馆”,平日偶尔也会在一些小学或慈善机构授课教武,但还是不够养妻活儿女。

  工程师晚上练洪拳

  虽然今天香港学习功夫的人数已大不如前,然而,还是有少数年轻人对传统国术一片丹心,今年才三十出头的王彦初,白天是工程师,晚上就是个洪拳的狂热者;他已学习洪拳六年了。王彦初首次产生他对洪拳的兴趣,是缘于电视电影上黄飞鸿的英雄形象。他不讳言在习拳初期,练习基本功,譬如扎马的过程非常辛苦及沉闷,但日子久了,就发现了学拳的好处。

  练功夫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所能学到的不限于表面招式架势,他说:“每招每式皆有其背后意义,从历史源流往事到阴阳五行、易经,每学懂一式都为我带来前人智慧及莫大成功感。”

  其实,不仅香港,在北京和佛山,或是中国大陆不同城市,也有人正在为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努力。今年三十三岁、在北京开设王德生咏春国术总会的王德生师傅向记者说:“我学武已经十多年,希望国术会日后可以开连锁店,将这些中国文化由中国人传下去,不想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在教中国人中国功夫。”王德生为了学习咏春,去年曾经到香港向叶准师傅请教,叶准也到过北京向这名大陆学生传授功夫。

  如何才能将咏春或是其它中国功夫发扬光大呢?王德生指出:“现在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学习跆拳道的,政府如果多鼓励学生学习中国功夫,那就更好了。”

  要在香港,或是北京、佛山等大城市重振一个功夫江湖,荆棘满途。在消费文化主导的城市里,大部分传统技艺均以市场导向,但功夫却不是工厂里在生产在线的产品,往往需要透过人传人、口授面命,才得真传。

  在这段真传的时间里,也是一段一段文化构建的过程,一旦出现断层,便很容易走样、失真。在新一波功夫热的带动下,希望年轻新血能够重现那个被湮没的功夫,让传统国术得以传承壮大。(谢晓阳)

  2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叶准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