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冯骥才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议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的提案》。
冯骥才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一旦古村落被确定为名村名镇,就会产生经济附加值,被资源化、商业化,面临千村一面的危险。
在不少已经商业化的古村落,到处是新增加的旅游景点,各种民俗表演、民间歌舞项目繁多,小摊小贩们出售着进入产业化生产的民间手工艺品。
“这些有商业卖点的部分被拉到前台,而"没用的"的东西,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民间文学、传说、歌谣等都扔在一边。”冯骥才说,这种随便改造文化面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古村落文化的整体性。
“文化遗产并非不能开发,有的开发是好的,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但问题是文化遗产的开发跟地方官员的政绩、开发商的利益结合在了一起,结果对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破坏。”
冯骥才认为,古村落开发必须要有规划,上级政府部门必须负责规划审批,承担相应责任。上级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可以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论证,在开发过程中,专家组必须进行监督。同时,政府不能把古村落交给开发商就完事了,当开发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请专家组分析解决。
冯骥才提出,中国古村落保护可以有四种方式:第一为分区式,比如,丽江束河古镇,原有古村落保持不变,在旁边建设居住生活的新区,这样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就保持下来;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经典的建筑向一处集中,晋中王家大院就是这种类型;第三为景观形式,比如安徽婺源,其形象并非为了旅游而考虑,而是展示自己的特点,当然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还有原生态的方式,保持当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周庄、西塘就是典型代表。 (东桓)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