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省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解读教师:沈阳市教育研究室语文教研员阮晓丰
编者按
2009年高考是辽宁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一年高考,今年的高考和往年相比将有很大变化。今年辽宁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仍由辽宁省自主命题。
辽宁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考试说明》已于3月9日出台并陆续发放到考生和教师的手中。
今年辽宁省的高考说明有哪些变化?考生、教师应该如何应对?3月18日,本报特别邀请沈阳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员陆续给予详尽解读,希望对广大教师和考生能有所帮助。
变化详解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将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试卷结构
以往的高考辽宁卷,分为两个板块——第Ⅰ卷,选择题(30分左右);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左右)。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在做字音、成语等题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启动,然后进入大脑全面运转的阅读环节。
2009年高考语文卷,试卷分第Ⅰ、Ⅱ卷——Ⅰ卷是阅读题(70分左右),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第Ⅱ卷为“表达题”(80分左右)。开篇就是阅读,这个变化可能会使考生不大适应。
试卷内容
1、基础知识
2009年辽宁语文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题和病句辨析题将被调整到第Ⅱ卷“表达题”中,不再出现在卷首的第一大题。字首、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这些考点在考试内容中均有涉及,但是在题型示例中没有出现。所以教师在复习时要依据《考试说明》的提示在时间的分配和轻重的处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2、必考+选考
根据课标,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是能力发展的递进关系,目前的新课标教材反映了这一关系。因此,在试卷中,必修和选修以“必考+选考”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是反映能力层次级别的“纵式结构”,必考反映“基础性”,选考反映“选择性”,而且其选择性的体现应该是:在满足“共同基础”考查前提下,对“发展了的能力”的选择性考查。而2007、2008年七套新课程高考试卷的“必考+选考”都是“基于文本类型层次的横向模式”。选考部分选修特色不明显,主要考查基于同一文本类型阅读的“共同基础”。
3、背诵默写
《考试说明》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名篇名句补写题目的考查范围,即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背诵的篇目(14篇)+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50篇),共64篇。
备考策略
适应
2009年高考,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方面,进入高中两年来的时间,学生一直习惯于传统的试卷结构,仔细阅读《考试说明》获得明确的信息提示之后,教师要领着学生在做题目中尽快适应新的试卷结构,确定合理的答题节奏。这种适应包括时间节奏上的掌控,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接受和释然。
快读
必考+选考的考试模式表明,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题加大了,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加快速度,提高质量。
1、阅读速度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应达到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400字,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阅读速度方面不达标。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时,作文才勉强写完。这与阅读速度慢不无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有了合理的速度才有高考时的从容。
2、阅读质量
关注速度提升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
穿透意识。阅读文本时,学生的注意力不要停留在词语、句子的表面,要穿透它,直达语句要表达的意义。
概括意识。阅读时,学生要边读边想,读完一段就能概括出这一段的大意。
脉络意识。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学生要在把握段意的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整体意识。全文读完,要有主旨意识,并且思考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及内在的写作目的。
具有良好的阅读意识,学生才能在阅读中真正走进文本,准确把握文本信息,这是高质量答题的前提。本报记者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