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新华社拉萨3月19日电(记者胡星)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社会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间奇迹在雪域高原被创造。在此期间,西藏的生产力发展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是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时期;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时期;第三次是从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
在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民主改革使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第一次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焕发出了空前的生产和生活热情,迅速改变了西藏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条件。
据统计,土改基本完成的1960年,西藏全区的粮食总产比1959年增长12.6%,比土改前的1958年增长17.5%。牲畜存栏头数1960年比1959年增长10%。
在民主改革中,西藏建立起第一个供销社、第一个农村信用社、第一所民办小学、第一所夜校、第一个识字班、第一个电影放映队、第一个医疗卫生机构。1959年至1960年两年内,西藏建立起几十个现代化小型工厂,培养了2万多名藏族工人。90%的县通了公路,公路全长达1.25万多公里。
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明确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促使农牧民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340多万亩耕地、十几万只牲畜,很快分到了100多万农牧民手中,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得以推广。西藏社会生产力随之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此后农用科技逐步成为西藏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经济实惠,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同时,轻工、建材、水泥等工业技术在西藏开始全面应用,拉萨啤酒厂、拉萨水泥厂等一批工厂相继兴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西藏经济开始形成规模。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此后西藏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发挥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经济发展。会议落实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个、投资总额达23.8亿元的建设项目,掀起了西藏新的建设高潮。
目前西藏自治区正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把保增长、促跨越作为政府调控的主要目标。
2008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39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这是西藏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今,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商业、旅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