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牌成立时的举步维艰到创作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英雄河北》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从在国内默默无闻到亮相北京现代国际音乐节、法国国际音乐节;从名不见经传,到被业内专家评价为“省级交响乐团的佼佼者”……1997年改革重组,2000年挂牌,经过近十年的淬火磨炼,河北交响乐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成为我省的文化名片。
原创作品彰显地域文化独特魅力
90分钟的音乐会,数十次热烈掌声,散场很久了,观众依然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氛围里……2005年9月11日,河北交响乐团携自己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交响音乐会《英雄河北》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大获成功。
“《英雄河北》的诞生,标志着河北交响乐团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品牌作品的历史。”河北交响乐团团长齐大伟说,对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专业诠释的同时,打造品牌产品,提高艺术创作水平,是乐团安身立命之本和开拓市场的支点。但创作一部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又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原创作品,对于河北交响乐团这样一支成立时间不长的省级乐团来说,难度不小。
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乐团决定分两步走。
第一步,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指挥家、演奏家来团指导,大力提升乐团整体演奏水平,夯实精品生产的基础。几年来,李德伦、卞祖善、李心草、马克·特沃特曼等70多位国内外知名指挥家、演奏家来团指导或合作演出。团内经费紧张,聘请费与这些“大腕”的身价相比,差距太大,他们就用真诚、真情感染对方。旅欧青年指挥家张艺是乐团的艺术顾问兼首席指挥,他说:“我同意与河北交响乐团合作,不为名,不为利,是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我。”
第二步,精心创作,倾全力打造自有品牌。创作《英雄河北》时,乐团聘请中央音乐学院刘湲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奚其明教授、天津音乐学院鲍元恺教授加盟创作,并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演奏员、演员充实到演出队伍。《英雄河北》一炮而红,乐团借此代表我省进京参加展演,北京奥运会前夕,又应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
《英雄河北》的成功,激发了该团的创作热情:2006年,乐团创演了大型交响音画《大好河山》;目前,乐团正在排练自己的第三部原创作品———《柏坡交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准备4月份公演。齐大伟还透露,下一部原创作品《蓝色畅想》也已进入了筹划阶段,有望明年面世。
寻求高雅艺术与演出市场的共振
观众是乐团发展的根本。作为我省唯一一支专业交响音乐、合唱艺术表演团体,河北交响乐团牢固树立“以观众为本”的经营理念,瞄准市场谋划项目,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本着“立足省会、着眼全省、辐射全国”的思路,明确演出工作定位。乐团努力完善交响音乐演出网络,实现交响乐高、中、低端市场的全覆盖,以原创作品和传统经典音乐会演出不断赢得国内外高端市场,以“六一”影视音乐会和交响乐进校园系列演出培育学生市场,以新年音乐会和音乐季演出巩固省会市场,以高雅艺术下基层和广场音乐会演出拓展基层市场。其中,音乐季系列演出,3年累计演出50余场,创全国交响界之最;“交响乐进校园”活动被教育部推广。
———根据群众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细分演出市场。对音乐会曲目配备进行分类管理,将演出分为古典作品、近现代作品、交响声乐作品、交响影视等六大演出类型,对每一演出类型的曲目进行充实完备,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从2003年8月起,乐团降低门槛,推出了10元、20元、30元的低票价普及音乐会,并在每场演出中增加讲解内容。
根据市场和百姓口味烹制的“大餐”,使“众口不再难调”,乐团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08年,在国内演出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河北交响乐团演出80场,演出收入160余万元,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艺术活力
从当初的“乐坛雏燕”,到如今的羽翼渐丰,河北交响乐团紧扣时代节拍,调整经营思路,创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自身潜能,给乐团带来活力。
在用人机制上,加大人事改革力度,破解制约乐团发展的人才“瓶颈”。对团内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变“你让我干”为“我要干”。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用外聘顾问、专项合作、签约招聘等形式面向全国寻求智力和人才支持。实行绩效考核,打破论资排辈,根据考核取优汰劣。
艺术生产机制上,借鉴国内外优秀乐团的经验,寻求职业化办团的新路径。乐团先后聘请中国指挥学会会长徐新、青年指挥家张艺担任艺术顾问,并聘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生拓鹏为驻团指挥,形成了乐团班子、艺术顾问、驻团指挥、业务生产相互辅助、协同工作的艺术生产运行链条,确保乐团演奏水平和艺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乐团合唱团的各个声部都是河北的第一,小提琴、长号、长笛、贝斯,位居全国前列。”齐大伟说,被兄弟单位戏称为“人才培训基地”的河北交响乐团,如今鲜有人才流失,队伍精神面貌富有生气和活力,因为大家看到了乐团的希望。
本报记者韩莉刘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