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包括"天津米"在内的我国稻米越来越好吃,让中国稻米香飘世界。”谈话一开始,水稻专家崔晶教授便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心声。
见到崔晶教授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整间屋子几乎被书柜、椅子和办公桌等陈设占据,少有活动空间,显得有些局促。
在办公桌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上书“天下食味”,十分醒目,记者和崔教授的话题也由此开始,崔教授热情而健谈,很快就向记者敞开心扉,打开了话匣子。
谈话中得知,崔教授对水稻产生研究兴趣,还要源于他的大学时代。1977年,他考入东北农学院学习农学,当时,为他们讲课的就是一位留学日本的农学专家,课堂上这位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日本在水稻研究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新成果。
“当时我就萌生了一种想法,就是要去日本,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然后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上。”崔教授对记者说。
1990年,他到日本进修,但短时间的进修并不能使他满足,他的理想是要长期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就开始申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第一次扣响了出国留学的大门。首次申请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出国留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崔晶连续申请了5年,终于在他35岁那年申请成功,踏上了留学之路。
上个世纪的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个提问,让崔晶感到很气愤,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研究水稻的决心。初到日本香川大学时,崔晶就毅然决定作水稻高产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国内水稻的产量,这是科研的第一任务。留学期间,他一直很关心国内水稻的种植,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内对稻米的需求,正由“量”向“质”转变。而且在日本,十分注重水稻食味的研究,特别是从育种学和栽培角度开展水稻食味研究,在国内还是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他觉得应该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从侧重水稻产量研究,转变到对水稻食味和品质的研究。首先开展了中日水稻食味对比研究、中国水稻食味特性研究、中日水稻产地间食味差异研究等大量面向中国水稻食味的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受到国外水稻食味专家的高度关注。崔教授说:“我当时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将来为国所用!”所谓稻米食味是指人在食用大米时所感觉到的米饭的外观、黏性、硬度、味觉和气味等。崔教授认为:“我国在水稻产量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在水稻品质研究、特别是食味研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稻米市场竞争,这也是新时期每一位水稻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2001年6月,崔晶博士作为天津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任职于天津农学院,并担任学院科技处处长。从此他在天津这片热土上,开始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梦想。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优质食味新品种“津川1号”。通过产—学—商促成果转化之路,津川1号优质食味米产业化生产模式获得成功。同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水稻食味学》专著,在我国第一个申报了《水稻食味育种法》科技发明专利;注册了国内稻米市场第一个食味米品牌——“博士食味米”,主持创办了国内外第一个“水稻品质·食味研究中心”;作为留学人员,发挥自身优势,成功参与和促进中日科技合作与交流,等等。回国不到9年,他先后两次获得天津市“优秀留学人员”、“优秀留学回国青年创业者、天津市科技传播之星”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光荣称号。面对众多荣誉,崔晶博士淡淡一笑说:“这些只不过是党和人民对我这个留学回国人员的鼓励,我所作的一切,不值得骄傲,更不值得表扬,因为,这些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很远。”本报记者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