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考研失败后,北京师范大学2007级毕业生熊博文于3月17日在网上发帖,愿意以18元/斤的价格,出卖自己未来若干年的 “使用权”。两天内,熊博文已接到3个企业的回函,将于20日起参加面试。
大学生网上求职标明18元/斤,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信息,也是一个让人困惑和沉重并存的新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早已引起各方重视,各种政策也频频出笼,但是,难题依旧,问题仍在,甚至更让公众和社会痛心——“本人愿意以18元/斤的价格,出卖自己未来若干年的‘使用权’。 ”
在笔者看来,这是生存焦虑在当下的折射,更是社会焦虑渐次弥漫的隐喻。从贵为“骄子”到“三个萝卜一个坑”再到“论斤卖”,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而这种失落更隐藏在家长群体身上;这种无奈更是屡屡通过极端现象得到展示。大学生和社会何以面对?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
一味地指责大学生或者社会都是偏颇的。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比较低。据统计, 2002年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比较高,平均在7%以上。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以为, “大学生果然开始论斤卖”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
我们知道,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而且是关涉更大层面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问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教育不但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的机构,而且还是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那么,正视“大学生果然开始论斤卖”背后的社会焦虑就成为当下的社会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