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香格里拉3月22日电(记者张芽芽 袁晔 李怀岩)27岁的安屋塔堆站在松赞林寺大殿前,接待游客和拜佛信众、指路、讲解、答疑……海拔3000多米高原上,正午时分,阳光灼人,他没有丝毫不耐烦,始终诚恳和气。
安屋塔堆是松赞林寺八大康仓之一——吉地康仓的喇嘛,在这座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里修行多年。不久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正殿门口轮值,每天从早晨到傍晚。
安屋塔堆说,早上7点到晚上6点值班,这有点像上班,寺庙也会发给他一份“工资”。参加法事的报酬、布施,以及门票收入的分成,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因为前来参观松赞林寺的游客很多,寺庙会将门票收入分配给所有的僧人。
这和过去的情况截然不同。史料记载,在实行民主改革之前,松赞林寺是当地最大的农奴主之一,拥有大量田地和农奴。1957年,为维护封建农奴制特权,以松赞林寺为主的农奴主们曾经发动过叛乱。
但面对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迪庆藏族聚居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期间,松赞林寺最终主动拿出清朝以来“钦定”“册封”的特权文书和各种契约,当众销毁。从此,僧侣和农奴成为平等的国家公民。
松赞林寺50年来的变迁却又不只如此。20年前,安屋塔堆刚到松赞林寺的时候,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寺庙的破旧令他吃惊,“什么都没有,都是泥巴地”。
近年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近2亿元对松赞林寺进行保护和修缮,全寺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泥地变成了平整的石路,佛殿的金顶在高原通透的蓝天映衬之下,分外金碧辉煌。
安屋塔堆对环境的好转也有体会,他小的时候只有一件僧服,穿得很破旧,现在衣服多了,也很新。他指指穿在喇嘛服里的棉质上衣,和手里的诺基亚手机,说都是在香格里拉县城买的。
松赞林寺离香格里拉县城不远,有直达的汽车,安屋塔堆去县城很方便,他有时会去县城买些青菜、饼干、饮料、水果等,改善生活。
他风趣地说:“喇嘛的生活其实并不神秘,也要吃饭、也要工作,比如我现在每天要值班;学经还有不同的学衔,学校念书不是也有学士、硕士、博士嘛。”
安屋塔堆还记得,最初学经的时候很辛苦,老师很严格,每天起早贪黑地学藏文、背经文,他逐渐地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诵经、藏文、跳神、做酥油花、画唐卡,这些藏传佛教僧侣的功课,他都已经学有所成。
他也关心时事,他的电视能收看十几个频道。晚上他回到僧舍后,有时会收看新闻节目,他很关心国家的发展,知道国际金融危机,说“都影响到我们这里啦,家里采摘的松茸价格贱了,因为出口不行了”。
“看寺庙、学藏文、背经文,偶尔看看电视,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安屋塔堆微笑着说,“在松赞林寺当喇嘛感觉很好,心里觉得很平静。”
在修行上,松赞林寺的喇嘛依然延续着藏传佛教的传统,但是在生活保障上却有了变化。过去藏传佛教僧尼出家不离家,家庭通常要承担僧尼的供养。现在,迪庆州不仅把老弱僧尼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还把全州僧尼以寺庙为单位,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屋塔堆说,他已经照过相片、填过资料了,正等着领医疗证。
安屋塔堆的家乡离松赞林寺40多公里,是香格里拉县的一个山村。夏天农忙的时候,他会请假回家帮忙农活一个多月。在不缺席法事的前提下,许多僧侣都会回家帮忙,分担家人的辛劳。
他说:“我的家乡非常美非常宁静,那里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