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宇
3月18至19日,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四川省环保局联合举办的灾后废墟清理及固体废物管理培训班在德阳开班。来自美、英、澳等国的专家和我省极重灾区基层环保工作者参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后固体废物管理、污染土壤清理、石棉清理以及灾后废墟清理等。
据估计,汶川大地震造成我省约上亿吨废墟及废物的产生,对环境形成潜在威胁。地震后,我省灾后废墟清理工作就已有序展开。举办此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省灾后废墟清理和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和水平,着眼实现灾区重建长远的环境安全。
专家惊叹“免烧砖”
17日,环境保护部污防司固体处处长钟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一行,来到擂鼓镇考察。“北川县擂鼓镇的"免烧砖"令专家们非常振奋。”钟斌告诉记者。
钟斌所说的“免烧砖”,是一种把废墟中的建筑垃圾粉碎后,加入泥土固化剂而成为不用烧结的砖。这种砖与烧结砖相比,具有节能利废、保护环境的作用。
据有关部门测算,震后都江堰产生了15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为此,都江堰市正在建造一条建筑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生产线,生产出的建材已达到了国标。目前,在包括成都、绵阳等在内的我省6个极重灾区市州,都已相继建起了建筑垃圾制砖生产线。
“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不仅清理了废墟,而且把废墟变为可利用资源,可谓一举两得。”来自瑞士的地质学专家吉尼夫·谢尔德对四川人的智慧非常叹服。
工业区废墟处理有《指南》
在对宏达化工厂进行仔细考察后,来自英国的专家大卫·史密斯分析,由于化工厂的许多设施、设备在灾难中受到毁损,被埋废墟中,“研究如何消除包括诸如石棉在内的等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是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钟斌告诉记者,去年震后不久的5月23日,环境保护部就发布施行了《灾后废墟清理及废物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在不断了解灾区情况后,同时参考国际经验和教训,吸取了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组织中科院地理所、同济大学、中国环科院、浙江大学等固废领域专家意见后精心编制的。《指南》指出:对于工业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单位,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尾矿坝等,采取转移、检修或加固等防范措施,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钟斌认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四川灾区工业区中,因生产、使用化学品而可能导致的废墟环境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然后采取相应对策。
清理危险废物是重点
那么,当前我省废墟清理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灾后危险废物的管理。”省环保局城市处副处长陈维果告诉记者,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工业区和非工业区废墟清理,非工业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建筑垃圾处理是一个重要方面。“非工业区废墟的清理,将主要解决灾区废墟占地、扬尘和重塑城镇形象等焦点问题。”陈维果说,这与目前我省正在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要求是一致的。
专家们指出,灾后废墟清理及固体废物管理将是一个贯穿灾后重建始终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环境因素能够不断被考虑,环保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废墟清理和废物管理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