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渠 文铭权
四川虽号称“千河之省”,但仍然有1/2以上的人口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
一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我省推进,当“多龙管水”变为“一龙管水”后,对城乡水利事业发展将带来什么变化呢?
“终于吃上自来水了”
3月,丹棱县丹棱镇观音村群众终于盼来想了多年的自来水。
18日,记者走进7社黄秋蓉的家中,她拧开了自来水龙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黄秋蓉脸上泛起了笑容:“再也不用吃脏水了”。
观音村长期以来吃水都靠一口老井。去年“5·12”特大地震后,老井不出水了,饮水成了一大问题。今年2月,县水务局启动了第二期“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观音村的300多户群众纳入了解决范围。3月14日,黄秋蓉家的自来水就通了。
据在场的施工队负责人介绍,该县的第二期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属国家拉动内需项目,总投资392万元,解决8000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本期项目将在3月底前结束。
丹棱县水资源匮乏,境内没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全县14万农村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就有9.68万人。近年来该县启动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了8个集中供水站,解决了全县5.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还有4.55万人尚待解决。
“去年下半年,我县开始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县自来水公司交给了水务局管理。我们将县城自来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达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在2010年,实现全县95%以上的村都通上自来水。”县水务局局长邓棱介绍,仅今年,县城自来水网将覆盖2万多农村人口。
那农村新通的自来水价格如何呢?“2元一方,与城里一个价。”观音村村支部书记彭仕华说。
“一龙管水”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确能使群众直接受益。双流县探索出“以县城水厂管网供水为主,小型集中供水设施供水为辅,分散庭院式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模式,建成贯通镇村的供水管网628公里,实现了镇镇通自来水和156个村通自来水。目前已累计解决26.5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统一调配水资源
18日下午,记者来到丹棱县的主要水源地——梅湾水库。该水库蓄水1000多万立方米,既承担农田灌溉,又负责向县城及周边乡镇提供饮用水源。
据该县水务局人士介绍,目前该水源已不大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县上正规划将另一水库与梅湾水库接通向其补水,同时计划新建黑滩子中型水库。
统一调配水资源和统筹城乡发展,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的优势所在。成都市的府南河以前管水的部门多达5个。“多龙管水”的结果是职责不清、管理缺位。
2005年,成都市实施水务体制改革,把全市所有的涉水行政职能全部划入新组建的市水务局,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系,对水务规划、水资源配置、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管理调配。近3年统筹安排市本级城乡建设资金13.9亿元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用水条件,解决了农村1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兴建了一大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在2007年实现中心城区及所有县城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基础上,2008年初又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和500人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仅今年就将建设1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较早进行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自贡市水务局对上水、中水、下水统筹谋划,实现了城乡水源、水质、水量、水环境同步建管。以小井沟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大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以日处理10万吨的市污水处理工程为代表的治污生态工程加快推进;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代表的城乡节水工程全方位启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高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