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抽检”之惑
文/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日本)
作为地铁的老乘客,至少我是看不出安检人员凭什么标准或规定进行“抽检”的
“请问,地铁安检究竟持续多久?”
“不知道,直到地铁消失吧。
“你们为何不对所有人安检呢?”
“我们忙不过来啊,只好抽检!”
“凭什么区分标准呢?”
“你要干吗?”
这是我与地铁工作人员最近在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安检处的一段对话。我很重视类似的沟通。首先,因为它与我的生活有关;其次,我很关注,奥运后那些“奥运政策”将何去何从。
“为维护北京地铁的公共秩序,保障奥运会的顺利举行,6月29日至9月20日,北京对乘坐轨道交通的旅客所携带的物品实施安全检查。”这是2008年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奥运措施”之一,也是对北京居民的实际生活产生不少影响的规定之一。结果表明,去年这项措施是非常成功的,保障了北京奥运的安全举行。
不过,现在奥运会早已结束,北京已经处于“后奥运”时期。我不反对市政府持续部分的奥运措施。就地铁安检而言,它本身对维护城市秩序有利。北京是国际大都市,人员流动频繁,容易滋生犯罪,而且像其他大都市一样,地铁也有可能成为国内外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应该说,把地铁安检常规化,既有先例,又有合理性。
不过,仅仅凭借国际先例和合理性判断一项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实际情况如何?安检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怎样?而据我观察,地铁安检如今至少呈现着三个问题;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____即政策制定者始终没有向全社会正式通知这一政策到底持续多久。在“2008年6月29日至9月20日”之后,便再无明确的说法。
第二,各地铁站的安检人员的工作让人难以放心。
作为地铁的老乘客,至少我是看不出安检人员凭什么标准或规定进行“抽检”的____是包的尺寸、质地,还是高峰期非高峰期、平时或周末?但每天,我都看到很多携带了大包的人不理会安检处大摇大摆走了过去,另外一些似乎并不可疑的人却被拦住接受安检。
如果说是“抽检”,其目的又是什么?我想,政府有关部门或许是决定抽检一段时间后,统计结果,然后推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吧。但如果是这样,这一段时间又是多长?什么时候可以公布数据?
我还注意到,现场安检人员被地铁乘客反问安检政策时,常常是以“我不知道”或“你去问我们领导吧”这样的说辞打发了事。所谓“人民的公仆”难道不是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替上级机构____政策决策者向纳税人解释理由的吗?
第三,每天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呢?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看到,有人假装没看到安检机器和人员,漠然地走过;有人在无奈中接受安检;也有人被拦下安检,会在现场抱怨着,发泄不满情绪……
在我看来,三者的态度都是成问题的。假装不如正视,指责不如理解,无奈不如交流。成熟的社会公民绝不应该简单地唉声叹气,说“没办法”。公民有权利和义务了解公共政策的产生、过程和结果,如果觉得有问题和缺陷,应该寻找途径去追问或咨询,而不是盲目接受。反馈意见能否被接受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首先存在一个有没有所谓“公民意识”的问题。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都是有缺陷的。一项真正好的政策,需要决策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享受者三者之间充分的沟通,从而产生理解和配合。这一点,或许是“后奥运”的北京需要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