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文化东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图)

本报特别报道组

  火焰,在夜空中跃动。1400度高温的铁水,一泻而入早已备好的铁水座包。不断倾斜的中频炉旁,烟尘起处,灼热气流30米开外亦感觉明显。几位工人站立炉旁,专注而快速地挥动钢耙,将铁水中的废渣拔除。

  这是2009年2月25日晚,东汽汉旺基地13吨风电机组轮毂浇铸现场。是夜,70名铸铁工人通宵作业,完成2个轮毂的浇铸。

  “我们是最后一个离开汉旺的车间,还要在这里干9个多月。”东汽铸造事业部铸铁车间副主任欧东林在被废墟包围的厂房外与记者告别,“要在搬迁前多抢生产进度。


  紧邻废墟,还有3个车间的百余位东汽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目的同样是“在搬迁前多抢生产进度”。

  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正像三代东汽人的旺盛人气。

  是什么在支撑这绵绵不绝的旺盛人气?东汽人说:“是东汽40多年来倾力打造的以"以人为本、企业树人、人才兴企"的人和文化!”

  特大地震如同精神的试金石,测量东汽人的精神世界。走近每一个东汽人,都会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也会听到每一个人对这故事发自内心的解读:“在东汽,那种时候,任何人都会那样去做。”

  没人有应对如此大灾难的经验,责任成为此时的第一反应——“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性别、年龄、岗位不同的东汽人作出同一个选择:到倒塌的厂房里去、到已与公司脱钩的东汽中学和小学去、到被埋人数最多的地方去,做任何自己能做的事。

  “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东汽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面对灾难,东汽人迸发出空前的团结和奋起。

  东汽党委宣传部部长关绍友一直奋战在东汽中学救援现场,心里一直在滴血:妹妹、妹夫、弟媳在地震中遇难。可是他没有离开,一刻也没有,因为他是东汽人。

  叶片分厂副厂长刘海波为了让身下被埋的6人得到救援,平静地对国家救援队队员说:“给我截肢。”

  那一条与逃生方向相反的5米血路,让所有人泪下——本有希望逃出的焊接分厂职工杨长明,看到还有同事在身后,返身相救。右臂被砸断,他爬向同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走近每一个东汽人,都会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也会听到每一个人对这故事发自内心的解读:“在东汽,那种时候,任何人都会那样去做。”

  整整4天,手与铁“作战”——两个因地震凝固在中频炉的重达26吨的铁水包,需要尽快取出来,将炉子送到西安维修。这是欧东林和他的工友从未遇到的高难度活——巨大而坚硬的铁块牢牢粘合在炉壁,两者之间价值40多万元的感应线圈不能损坏,而铁块要从感应圈上取下。没有机械能帮上忙,铸铁车间所有工人齐上阵,围着直径2米的铁疙瘩,用钢钎一点点地打,小心剥离。手上满是血泡,连指尖上都是。到炉底部时,2米长的钢钎再焊接上一根,铁锤的力道通过手的相持,作用于铁块。力度衰减得厉害,钢钎就排成一排,一齐锤击。从7月2日到6日,奋战4天,硬是从炉中取出两个铁水包。

  为了迅速恢复生产,确保国家重点项目所需产品的如期交货,兑现对用户的承诺,东汽搬迁单位员工日夜奋战在搬迁现场。没有了身份差别,没有了工种区分,没有了年龄差距,所有在搬迁现场的职工,只记得自己是东汽人。截至2008年5月底,东汽人在起重、吊装设备、转运车辆紧张的前提下,靠着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靠着广大职工空前的团结,从汉旺基地抢救性搬迁关键设备200多台套、各类生产资料500余车。这些搬迁的资源,为东汽迅速异地全面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访东汽,问及东汽人为什么在非常时刻有如此不平凡的行为,不约而同的回答其实很平凡:这是东汽40多年积累和凝聚的企业文化的总迸发。

  这个文化的关键词是什么?众口一词:人和。

  在东汽,从勤杂工到技工,从科技人员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文”化“人”,人和,使大山下的东汽像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凝聚了所有人的感情,也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

  门开了,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站在门后,面色红润、满头银丝。

  这位住在成都一套普通民居的老人叫丁一,东汽第一任厂长,一位每每聊起东汽,都会被东汽人以崇敬之心提起的老人。

  “丁老总真是为工厂付出了一生,吃住都在厂里,什么事都身先士卒。东汽人爱厂胜家的感情就是从他开始的。”东汽职工蒋春霞说。

  关绍友告诉记者,东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丁一带领下,顶住压力、自主研制30万千瓦汽轮机,它使东汽一举夺得先机,奠定了东汽以技术创新赢得市场的发展战略。

  东汽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岩松说,丁一早在32年前就提出“24小时服务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吃杂粮、做行商、创名牌、争大上”,使市场意识、服务理念走进东汽。

  这位已经在东汽人心目中定格为“崇高”的老人,说起这些评价,却挺淡然:“其实想得很简单,就是想干出点事,为国家尽责。最难的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顶着压力干30万千瓦机组,而是怎么发挥大家的干劲和才智,让这些一心报国的人才有事干、有劲干。”

  东汽初创于“文革”时期。当时,全国10家汽轮机厂,9家在大城市,唯有东汽地处深山。丁一说:“天时,我们没有;地利,更是不具备。要想发展,只能靠人和,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要素。”

  这是东汽人和文化的起源。正是凭借人和,从1966年至1974年期间,身怀报国志的第一代东汽人住破庙、喝生水,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将一个被喻为“机械制造之王”的汽轮机生产基地在龙门山脚下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东汽已成为有“花园式工厂”之称的国内知名企业。

  汉旺基地各车间分布相当分散,丁一每天下班前都要到各车间巡视,长达5公里的巡视路线被东汽职工亲切地称为“丁一小道”。工人们的饭菜有没有营养、送得是不是准时,丁一都是第一个向食堂反映的人。采访中,记者在主机四分厂吃了一次深夜加班餐:青笋炖鸡汤、馒头。鸡汤鲜美、鸡肉细嫩。这加班餐制度即为当年丁一所定。

  加班餐是东汽关爱职工的一个缩影。类似制度,在当年的东汽可以举出许多:短缺经济时代想方设法为职工发放生活必需品;为职工当知青的子女成立修建连;推出轮换工职工,吸纳职工务农的子女;企业送职工子女委培。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东汽决策层决定给每个职工发放3000元生活费,请银行给受灾家庭补办存折。之后,通过招标花费上千万元,请了好几家大型搬家公司冒着余震为受灾家庭抢出家具、电器,为每间板房配备生活用具。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建设4000余户住宅小区“东汽馨苑”,一期分房已结束。如此大规模的分房,没有一户不满意,有的只是感激和喜悦。

  东汽对职工的关爱绝不仅止于生活上。以东汽对人才的定义为例:在东汽,无论学历多低,也无论有没有文凭,只要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且能为企业作贡献的职工都是人才。一位技术人员从东汽考进高校,毕业后应聘至江苏无锡,不久却举家重返东汽,在他看来,“无锡风光好,东汽情义深”。在东汽,从勤杂工到技工,从科技人员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以“文”化“人”,人和,使大山下的东汽像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凝聚了所有人的感情,也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

  1984年8月,第二任厂长陈宽金引入新鲜的企业文化理念,首次总结出16字东汽精神:民主人和、献身拼搏、创新开拓、唯旗是夺。同时,“团结、奋发、求实、文明”成为东汽厂风。2002年,东汽发起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东汽文化引航船,一个形成体系的企业文化链由此出炉——东汽精神:求实人和,创新开拓。经营理念:诚信至上,合作共赢。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效率优先。科技理念:领先一步,人有我优。质量理念:持续改进,打造精品。人才理念:企业树人,人才兴企。行为准则:真诚做人,精心做事。

  40余年人和文化的积累和传承,40余年“爱厂如家”情感的积淀,40年薪火相传而又与时俱进,使东汽不仅在废墟上崛起,而且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锤炼出崭新的“东汽精神”。

  “在今天看来,东汽人和文化从最初的团结互助到引入管理文化,坚持员工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东汽副总经理林光平说。

  人和文化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以人为本,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企业与人共同进步,让员工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就这样被地震震到了德阳。”东汽人常常以这句话作为寒暄的开始。

  哈尔滨、上海—汉旺—德阳,当年从大城市钻进深山沟的东汽人,要从山沟重返城市了。

  在城市环境里,人和文化该向何处去?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这样的反思不断在东汽管理层中进行。东汽人逐步开始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东汽人和东汽文化。东汽人同时认识到,企业文化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依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必须经历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九五”末期,“构建东汽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一位化名“居亦寒”的东汽人如此思考:从汉旺到德阳,工作方式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社会环境变了,思维习惯变了,东汽正在推进全新的制度创新,过去小社会般的东汽正向高度社会化的新东汽嬗变……

  东汽在变,东汽的人和文化该如何反映东汽的变化?

  站在新东汽基地首个搬迁进场车间——隔板车间空地上,周围是兴奋不已地忙着留影的东汽人,林光平这样看待新东汽的人和文化:人与企业共同进步。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则进一步阐释:人和文化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以人为本,尽量满足人的需求,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在成长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从过去单纯崇尚奉献的人和文化,到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和文化,东汽锻造的“人和”始终不变的是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

  在30年前修建的厂房里铸铁,欧东林和他的同事们十分期盼新基地的铸铁车间,“搬家后,烟尘没有了,过去又脏又累的铸铁工艺将会变得干净、轻松,车间也会十分现代、漂亮。”

  东汽重建办副主任胡军介绍,在新东汽规划中,要不要重建铸造车间,争论最为激烈。根据新东汽自主生产核心部件的原则,铸造部分因为在国内找不到替代资源,最终东汽决策者还是决定在新基地保留铸造事业部,“毕竟,这些员工都是陪伴东汽几十年的老人,技术过硬,对企业感情深厚。”

  为此,东汽在铸造环节投入环保与购置设备的费用比例达到1:1。为了便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肢体的残疾员工也能参与生产,所有厂房都设计了残疾人通道。“最大程度提升生产力同以人为本本质是一致的。”东汽重建规划组组长王品忠说。

  投资总额50亿元的新东汽要在不到两年间建成,东汽人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东方电气集团公司首席顾问、原东汽厂长许正威说:“现在仿佛又回到了建厂初期,两次创业历程,时代背景不同、起点不同、要求不同,建设的科学预见性、计划周密性、资源整合性也不可同日而语,东汽人破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决心和精神却没有变。”

  2月25日,东汽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全厂干部实行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的新作息制度。“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回报全国人民的关爱,以企业的壮大发展去回答世界的关注。”东汽人说。

  眼下,新东汽19个主要厂房已全部开工,36个项目全部在建,40多家建筑企业的3000余名建筑工人奋战在位于德阳八角井镇的新基地。同时,汉旺基地和分散在45家协作厂家的7000余台设备、2600台大型机床,都必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于今年10月前完成搬迁。

  边建设、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难以想象的“四同时”必将在东汽人手中完成——第一代东汽人余希华、张立正身在板房心系重建,他们说:“我们对现在的领导团队很放心,对东汽的未来很有信心。”

  张志英、何显富等东汽公司领导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成都看望丁一。“这是一个传统,表示东汽、东汽的人和文化将在传承中发展。”何显富说。

  地震后,震前与东汽签约的664位高校毕业生到东汽报到,一个也没少。同来的还有放弃其他更好机会、主动投奔东汽的大学生。这让丁一很是动容,正是这样绵绵不息的人气,支撑起东汽勇攀高峰的发展奇迹。

  告别东汽,那团于黑夜中跃动的火焰,那种激动和激情,一直在胸中燃烧。在东汽新基地迅速崛起的钢筋龙骨厂房外,那团火焰,化成鲜红的标语:为国争光!

  (本报记者张红霞执笔)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欧东林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