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八个社区,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负责”———
本报记者 李晓东
雪白的青梅花开满山野。春花阳光之中,居于大山中的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板房区的群众,或外出打工,或修建农房,或在通往老县城的路上摆小摊,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贾德春的头衔是任家坪板房区管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引导群众坚强站起来,是板房区管委会这一特定机构的职责所在。贾德春经历的每一天,都印证着北川干部群众的努力和希望。
教书老师去管“吃喝拉撒睡”
这个春天,贾德春更为忙碌。管委会除了对任家坪板房区近4700人的日常管理外,还临时增加了对任家坪村凉风垭社的管理。“忙碌才是最好的活法。”贾德春延续着北川干部的一致想法。
在那场大地震里,北川五星小学教师贾德春做的第一件事是冒死转移学生。他和几位老师将4名学生送到绵阳。等他连夜返回北川才知道,父亲、妻子没了,4岁的女儿也没了。
在永安救助站,贾德春开始为劫后余生的乡亲做事。从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到临时党委副书记,贾德春变成了“全职保姆”,为了6000多名群众的衣食住行。
去年8月14日,永安帐篷区拆除,贾德春回到学校报到。两天后,北川县委组织部通知他到受灾最重的曲山镇报到,“我以为是去教书。”见到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第一句话出乎他的意料:“给你8个社区,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负责。”在特殊时刻,这样的任务要求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抓两头“把所有事情按平”
现在,贾德春成了任家坪板房区知名度最高的人,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人和他打招呼,聊家常。
“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占地1.8公顷的任家坪板房区有1536间板房,有来自曲山镇8个村的近1300户群众,近90%的家庭有人员伤亡。在家集中到板房区后,想法不统一,相互不信任,管理一度“很混乱”。
管委会三个人,另两人为挂职干部,熟悉曲山镇情况的贾德春自然挑起了大梁。“任何事情都必须去,任何时候都要在岗位上。”每日早上8点、下午4点、晚上12点三个时段安保人员交班时,贾德春一定到现场;每一次大车来拉垃圾,贾德春肯定在现场。
但管委会毕竟人手有限,“要把所有的事情按平”也难。这让贾德春他们想到了抓老少两头。他们对“三孤”人员和60岁以上的村民实施上门关心生活。76岁的曹山村村民黄安华满意地说,“他们经常来看我们,把我们照顾得巴巴适适。”板房区送了7个孤老到敬老院,不久又全回来了,他们觉得住在任家坪更温馨。
板房区不少孩子就学有困难,管委会及时充当“中间人”角色,让板房区的适龄儿童全都回到了学校。曲山镇大水村杨琳、杨阳姐弟俩的父母在地震中遇难,通过管委会努力,13岁的杨阳进入绵阳一所学校就读,姐姐杨琳在学校附近找了份工作。
想方设法让更多群众就业
“春节期间,任家坪板房区至少住了7000人。如果仅凭3个干部,跑断腿也干不好。”贾德春的经验是要让板房区的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这个板房区内有47个村民小组,有174名党员及村社干部。管委会将这股力量充分整合在一起。56岁的杨兴洁是大水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凭着自己的公正和威望,调解邻里纠纷,没有不服气的。
板房区的环卫、治安等公益岗位有100个员工,他们都来自板房社区。贾德春一直在思考:“新年的任务,是让更多群众就业”。
为此,管委会规定:每个村主要干部要带领村里10人以上出外务工;社区办经济实体的,必须解决5人以上就业。板房区的“区网”上即时更新劳务信息。现在,已有400多人在周边城镇参加了灾后重建的务工。
最让贾德春高兴的事,凉风垭社的33户村民完成了农房重建。这些农房将变身地震旅游的小型接待点,村民致富和就业的途径又多了。
“老百姓的家建设好了,我的家也就建好了”
每天,贾德春在板房区和凉风垭之间穿行的次数超过10次,一双皮鞋已经龇牙咧嘴。贾德春和母亲、妹妹住在一间板房里。属于他的私人时间是晚上12点交班到凌晨5点起床。贾德春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骨子里有不服输的韧劲。“受了灾,我也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今,一系列羌文化拯救活动在任家坪开展起来。他们准备编一本地方文化教材,首先在任家坪板房区试用。目前正在收集羌族民歌。贾德春说:“说句实话,老百姓的家建设好了,我的家也就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