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3月21日下午3时左右,一对母女在武汉大学樱园内穿和服拍照,引来众多学子围观声讨。(长江商报3月22日)
如意料之中,这众多围观声讨的学子,也引来了“围观”——新闻后的跟贴以每分钟三百多条的速度激增。
其中,有附和这批学子,“声援”他们干得好的;也有挖苦讽刺他们的,建议“爱国如斯”的他们,应该把具有“鲜明日本特征”的樱花也赶出武大校园去。还有人翻出与日本相关的各种电器、外来词,也建议这些学子,不要用,不要说,“爱国”爱得彻底些。
我并不以为,这样的“附和”与“挖苦”,能改变这批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根据我对一些大学生的了解,他们的言行和内心的思考,往往并不一致,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在表演一种可被他人视为“爱国”的“爱国”而已。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前年在一个论坛上接触的一批高三学生会主席——今年他们应该是大二学生了——他们在论坛上的发言,谈起“爱国”、谈起“责任”,全是书面语,高调得让我辈诧异:诸如,“我是一个中国人,看到美国的发展,我是佩服,但是看到中国现在的发展,我感觉是幸福。我希望如果我出国,我想让他们看看我,让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的一员,我是愿意出去读书的,但是我想回来,因为我想看到祖国的发展。”会后私下交流,学生们率先开口承认,会场上有老师看着,有录像,这样也就是说说而已。
“说说而已”,学生们明白自己讲的是“套话”、“假话”。引申开来,他们的某些行动,其实也是“假行动”:用某些行动表演自己具有的“爱国情怀”,但内心却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某年在某所大学里,一位女生高调地责问某国领导人,转眼就下嫁到这个国家去过幸福生活了……最初,他们还可能为自己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格分裂”而不安,可久而久之,习惯了“表演”,把“表演”当习惯。
如果好事者愿意去对这批要把“和服母女”赶出校园的学生进行跟踪,就很有可能发现真实的他们,也许远不如他们在校园里的公开表演:假使某些著名日本企业,如SONY、欧姆龙、富士通等来武大招聘,这些学生会无动于衷,不去应聘,甚至打着旗帜,也把这些企业赶出校园吗?假使学校有公派出国到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做留学生的机会,这些学生会统统拒绝吗?
学生的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完全不一致,这造就了群体性说谎与作假。这是比他们真实所想、真实所做,更令人忧虑的地方。——对于代表真实想法的行为,尚可找到根源,比如狭隘的民主主义情绪氛围,不懂得公民道德责和合法律责任,通过教育、引导,可取得一定教化功效,而对于不代表真实想法或者连真实的想法都不知道的行为来说,教育与引导就如拳头打进棉花团,使不上劲:那批学生也许看着大家的议论,偷着乐,这批“傻X,还真当真了!”
如何让学生不再生活在“表演”之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大话题。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