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曙光
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在创刊号的第4版,便有“副刊”,初始每天一期,以文艺特写和文化随笔等为主,后改为“文化广场”。同年3月24日,便推出文学创作版“文艺周刊”。这块作品版,每周刊发一期,创办者为郭小川、方纪和孙犁等。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中期,由副刊科(后改为文艺部)负责编辑的文艺副刊,版面活跃,形式多样,丰富和提高了广大读者的文化生活与欣赏水平。特别是“文艺周刊”,这块以繁荣现实主义文学为宗旨,以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的文学副刊,从办刊之初,便发表了大量具有思想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基层的工人作者的作品,开始登上报纸副刊版面。
为培养作者还首开先河地举办工人作者文学讲习班,由孙犁等副刊编辑讲授文学写作课,辅导、修改作者稿件,这一密切联系读者的做法,成为党报编辑的优良传统。
从1949年3月24日至今,整整60年过去了,“文艺周刊”这块苗圃不仅依然花木葳蕤,春光无限,依然保持着自己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而且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这块版面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名家荟萃,新人辈出,并不断推出新栏目、新举措,所发表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品牌效应越来越广,继续和光大着副刊几代编辑共同创下的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艺副刊是一张报纸的文脉,是传统的体现。
一张报纸的文艺副刊,体现的则是文化含量。
“文艺周刊”是伴随《天津日报》的诞生而创办,60年来的办刊历史,足以证明这块文学版面的蓬勃生命力,除了“文革”期间曾经被迫停刊,是目前《天津日报》唯一一块办刊60年而未变刊名的文学园地,也是省市级党报文艺副刊办刊时间最长的副刊之一。早年活跃在这块园地中的工人作者,有当时全国瞩目的大吕、阿凤、滕鸿涛、万国儒等,更有以学生身份出现的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等人,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不仅使《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声名鹊起,而且为新中国文学史册增添了一道光彩。
进入新时期之后,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紧跟时代步伐,强调名刊意识,继续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赢得读者,相继有一大批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作品出现在版面上,并不断有作品被各种选刊转载,有些还被收入丛书,扩大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在国内报刊界的声誉。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文艺作品曾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作品金奖,并获版面、专栏等多种奖项,2002年度,还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二等奖。
一块有着60年历史的文学副刊,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既得益于编者的辛勤耕耘,更受益于读者与作者的支持,在“文艺周刊”迎来创办60周年之际,我们谨向长年陪伴着我们、关注着我们的朋友们,表示深挚的敬意,并以一期精心组织的纪念特刊,回报读者。
这期版面上的作者,可以说都是当年从“文艺周刊”上起步的文学青年,直至老年,他们与这块版面结下的终身之缘,可说是报纸之幸,读者之幸,文学之幸。他们的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色彩的青春的一部分,我们的报纸版面因了这样的作者与读者而焕发光彩。
1983年5月5日,“文艺周刊”出刊1000期,2002年8月8日,“文艺周刊”出刊2000期,至本期,“文艺周刊”创办60周年时,已累计出刊2315期。从今天起步,“文艺周刊”将会掀启新的篇章,延续历史、延续传统、延续光荣,延续我们薪火相传的事业。这份园丁的使命感,将使我们倍加珍惜肩头的责任,并更加精心地耕作这块苗圃,为关爱它的新老读者奉献最精美的文学之花。200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