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支拳坛新军,2002年挂牌成立到现在只有短短8年时间,可他们俨然已经成为一支劲旅,从成立时的四五名运动员到现在的18名拳坛好手,用拳头和汗水摘下了33枚全国和国际性比赛的金牌。
4年前,他们首次参加全运会,就在南京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而今,他们又在家门口向第十一届全运会金牌发起新的冲击。
坐落于济南市郊的济南军区拳击队训练基地,被腊山环抱。拳击馆在离山很近的一排房子中间,不大,却汇集了五六对满身汗水的拳手。
一早就爬起来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技能训练,快速移动步伐、打沙袋、练臂力……拳头如雨点般落下,击出啪啪的声音!
很难想象,这些生龙活虎的队员们上周刚刚结束为期3个多月、足迹遍及北京、上海、贵州等7个省市的对抗性训练返回基地。还没有完全从疲惫中调整过来,就又马不停蹄展开了针对性训练。
拳击队长梅正平有些心疼地看着队员向记者介绍,部队的运动队条件比不了地方同行,想拿冠军,我们只能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超越体能极限,磨练高人一筹的实力。
拳击队现有的18名队员,分布在拳击比赛的11个不同级别,平时很难找到“新鲜”的高水平对手,怎么办?为解决训战分离、练赛脱节的问题,提高实战训练效果,他们走出门去开放搞训练,从去年11月开始,组织7名重点选手进行长途拉练,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一些强手过招,在实战对抗中逐项逐人研究解决技战术的实际运用问题,90多天下来,一名队员平均要打40多场比赛,核心对抗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已经是阳春三月,天气放暖,可所有队员全都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衣服,不到30分钟,身上的衣服已经浸透了汗水。主教练孙洪棋说:“这样训练能够大量消耗脂肪,在保持竞技状态的同时能有效控制体重。”
队员身后,“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训练强度挑战极限、训练难度超越实战”的标语一直在吸引记者的目光,这是一群真正的硬汉,为了新的目标,他们不断挥拳、奋力搏击。
拳击是一个对抗性很强的项目,别看队员们在训练场上个个是拼命三郎,仔细一了解,却令人咋舌。就拿69公斤级的拳击手韩磊来说吧,从事这项运动以来伤病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他的眉骨被打裂过6次,嘴角被打裂3次,右臂内侧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已经达到0.3厘米,膑骨下有大量积液,半月板也严重偏离。
2007年全国拳击精英赛半决赛上,韩磊打完第三场比赛之后掌骨弯曲翘起,拇指指骨错位,所有教练和队友都劝他别打了干脆弃权,可韩磊一咬牙,在掌骨绑上两块小木板,然后用厚厚的绷带缠住,以惊人的毅力和灵活的战术,他硬是用一条胳膊拼下了冠军。
像韩磊一样,每一名老队员身上全是累累伤痕。2月份他们到济南军区总医院体检时,医生当时就要求他们接受手术治疗,可是想想10月份的全运会,想想心中不灭的梦想,没有一个人同意进行手术。
今年初,拳击比赛的规则又有了新的变动,由每场比赛4个回合、每回合2分钟更改为3个回合、每回合3分钟,这无疑又给拳击队官兵带来了新挑战。为了应对新规则,队长梅正平、政委刘喜臣和主教练孙洪棋没日没夜研究方案,除了在实战对抗训练中加码外,他们又开始从队员比赛心理着手,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心理训练路子。
每天,他们都进行定时定量训练和满负荷超强度训练,单单一个挥拳动作一天就要做3000余次,全运会前2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样紧张忙碌的日子会始终重复。可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能站到全运会最高领奖台上,将是对他们如此艰苦训练的最好回报。
题图为队员们在刻苦训练。本报记者 黄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