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训结束,肩扛列兵军衔的刘善智到连队去报到,经过专业学习室时,看到几位战友正对着一堆乱码的电脑荧屏在抓耳挠腮,急得跺脚。
见状,刘善智把行李一丢,走上前去:“班长,让我试试!”大家将信将疑让出位置,只见他对着键盘一阵噼里啪啦,电脑显示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刘善智的“首秀”,让现场的战友既惊讶又感叹!
其实,这位入伍前就获得理学和法学双学士的江苏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赞赏和欣喜,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接受考验的是连领导。听说要分来个硕士兵,领导可谓几多欢喜几多忧:喜的是,连队接收了全旅第一个硕士兵;忧的是,怕带不好,辜负了领导的期望。
还在刘善智报到前,他的去向就成了问题。分到哪个班呢?连务会上,班长们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最终,还是一班班长方永政开了腔:“要不,就放到我们班吧!”
只有初中文凭的三级士官方永政,带得了硕士兵刘善智吗?对此,有的说,学历相差太大,连交流都成问题;有的说,思想观念相去甚远,肯定会发生摩擦……
面对大家的质疑,指导员王念却很有信心:小方应该有这个能力。他入伍10年靠自学拿到大专文凭,多次被评为优秀专业号手、优秀思想工作骨干,多次立功受奖。
可谁知,刘善智带来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新兵下连第三天,连队组织学习《导弹概述》,毕业于二炮工程学院的副连长黄晓峰正在授课,刘善智突然一声“报告”打断了副连长的讲解:“我认为这种授课方法太生硬,应充分运用模拟器材,使大家有更直观的印象,也好让大家记住。”
所幸的是,刘善智的“叫板”,不但没有惹怒黄晓峰,还在其推荐下当上了基础课“小教员”。记者采访时,看到刘善智正一手拿器材、一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线路图绘声绘色地授课,讲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战士们听得兴趣盎然。
对刘善智的检验还在继续,“刘善智现象”带来的冲击也在继续。
一天,连队搞5公里越野。这次,多数官兵认为刘善智肯定“栽”了!谁料,小刘却以19分20秒的优异成绩,率先到达终点。事后,大家才得知他上大学时就是学校的体操队员和长跑健将。
随着刘善智的融入,大家从担心、质疑开始转向接纳,几名老兵还联名“上书”:“给刘善智减免一些公差勤务,腾出时间让他钻研专业,促其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骨干。”几名老兵的建议,很快被连领导采纳。
谈起这段时间围绕刘善智展开的种种话题,该旅旅长李华说:“"知识新兵"素质高、思想活、求知欲强,这不仅在客观上逼着我们积极探索,尽快找出适合"知识新兵"特点管理的新路子、新办法,同时也增强了带兵人提高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刘善智的军营生活才刚刚起步,围绕高学历士兵的话题也远没有结束。“水涨”了,“船”如何“高”?对部队建设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编辑点评 水涨·船高《火箭兵报》编辑 何天进
高学历士兵的到来,既给部队建设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对带兵人的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水涨”必然“船高”,这是客观规律。但是,看不到挑战,就产生不了压力和动力;把握不准特点规律,就探索不出有效的对策办法。作为带兵人,既要正确看待这些高学历士兵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扬其长、补其短,为其建功军营搭建舞台;又要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变化,真正为高学历战士成长成才“引好路”、“导好航”。
与此同时,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无疑将有更多的高学历士兵步入军营。如何带好、用好、管好这些高学历士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政治要求,值得各级带兵人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