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3月26日电(记者王勉)中国铁道部日前下发通知,对短途卧铺车票实行打折优惠政策。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尽管各界对这次票价打折活动评价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金融危机促使中国人眼中一贯的“铁老大”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
3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短途卧铺票价优惠办法规定,列车运行最后一日(含当日运行)6点以后的空闲卧铺可以执行卧铺优惠票价;200公里内的硬卧(上、中、下铺)优惠票价按照该次列车对应硬座票价的170%计算;软卧(上、下铺)优惠票价按照该次列车对应硬座票价的270%计算;200公里至400公里间的硬卧(上、中、下铺)优惠票价按照该次列车对应硬座票价的158%计算;软卧(上、下铺)优惠票价按照该次列车对应硬座票价的258%计算。
中国铁路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受金融危机影响,春运过后铁路出行进入淡季,为拉动旅客乘车需求,铁路部门推出了打折优惠政策,提高卧铺利用率,增运增收。
中国消费者对此有点“不买账”。他们认为,优惠仅在200公里至400公里间,优惠的范围太“短”,没有普适性。再者,“运行最后一日6点以后卧铺车”,期限“短”,且只能是固定区段的白天。因此,火车票价市场化尚未真正实现。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截至2006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为7.66万公里,人均不到5.9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12.5亿人次,全国每人年平均坐火车还不到一次;铁路每天提供的席位242万多个,春运期间运输的旅客量则是这一数字的两倍。
“尽管是两年前的数字,但依然能说明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每年春运、黄金周,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致使铁路部门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学者李弘说。
发布改革纲要 现有7种价格
此番火车票价格的松动,被一些人看出了铁路市场化改革的端倪: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公路、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它们采取的种种吸引旅客的措施,“铁老大”的位子正在被撼动。
目前,公路路网不断完善,公路运输部门吸引了大批短途客流,民航方面也不断推出打折措施吸引客流,因此,铁路方面的压力会随之加大。
中国铁路市场化看上去进程很慢。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GDP由3645亿元增加到24.95万亿元,增长了68倍。然而全国铁路里程仅从5.17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7.8万公里,仅仅增长了约0.5倍。这30年来,中国每天新增的铁路里程约2.4公里。
“因此,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大措施,要求到2010年投资4万亿元,选择铁路投资作为突破口,无论是解决客运运输难题,还是促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一个上上的选择。”经济学者刘铭达认为。
按照铁路发展规划,2009年铁路投资额最少是1.5万亿元,到201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5万公里,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这一快速客运网,连接中国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其实,对铁路而言,1984年9月10日,中国铁道部发出“关于充分利用空闲卧铺的通知”,硬卧减价幅度在40%以内;1998年6月17日,铁道部再发“关于空闲卧铺实行优惠价的通知”。2002年8月21日,铁道部发出“关于空闲卧铺优惠发售办法的通知”。
“在垄断的背景下,价格管制尽管有其必要,但并不意味着铁路客运无法开展市场化改革尝试。面对金融危机,谁都要改变策略,适应市场规律。”刘铭达说。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