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解放军在八十年的顽强奋斗中,培育和形成了优良革命传统。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光荣革命传统的重要组织部分和宝贵精神财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藏人民解放军和部分地方工作人员,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胜利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性任务,结束了西藏延续一千多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与此同时逐步形成、接力传承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聆听神奇极地述说高原将士的执着与奉献 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早期进藏和驻藏部队官兵前赴后继,始终战斗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第一线,始终战斗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第一线,始终战斗在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第一线。巍巍喜马拉雅山见证了这个英雄群体的奋斗足迹和战斗身影、滔滔雅鲁藏布江诉说着这个英雄群体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雪山见证的人生抉择。 边关向来是相对祖国内地而遥远,相对安逸环境而艰苦的代名词。西藏,称为“世界屋脊”或是“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5%,而紫外线辐射量却超过了内地平均值的8倍,是被自然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划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而当年进军西藏主力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五兵团18军当时驻防的川南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西北、青海、云南、新疆等几路进藏部队驻地的条件也远比西藏优越。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老西藏们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毅然放弃条件优越的地域,坚定选择茫茫风雪高原,愉快地受领了进军西藏的任务。选择边关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扎根高原更是经历着严酷考验。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他们冒着高寒缺氧甚至生命危险,爬雪山、趟冰河、过草地、越荒漠。高原生活习俗特殊,他们坚持生活康藏化、青藏化、高原化,吃酥油、吃糌粑、吃风干牛羊肉。高原交通运输不便,部队补给无法跟进,衣、食、住、行等物资供应全靠人背马驮,再加上马匹死亡率高,更加重了人力负担,他们平均背负70斤以上的给养,最重达120斤的负荷艰难前行。西藏经济发展落后,部队就地筹措物资困难,官兵甚至吃草根和皮带,坚持“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向荒野进军,向沙滩要菜,向沼泽要粮,粉碎了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企图“困死饿走解放军”、“赶走红汉人”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人用亲身的实践雄辩证明:生命的高度永远高于海拔的高度。
倾注事业的巨大牺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是人类的基本情感。老西藏们与常人一样,渴望家庭欢聚,需要天伦之乐,但他们深知没有民族的团结统一,没有巩固的国防,哪来万家的团圆,家事再大大不过党的事业,亲情再重重不过使命责任。无论是进藏伊始,还是后来条件改善,相当一部分同志是单身一人在边疆工作,与亲人远隔万水千山,家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往往无法及时料理。有的同志虽然已婚,但离多聚少,双方长期过着牛郎织女式的夫妻生活。有的夫妻均在西藏工作,有了孩子只好送到后方办事机构集体抚养,或是送回老家请父母、亲戚代养。首批进藏的1100多名女兵,大部分人成家在西藏,她们当时所生下的小孩近五分之一夭折,甚至连张国华同志的小女儿也病死在进军西藏的路上。老西藏们牺牲奉献,无怨无悔,换来的却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伟大胜利,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辉煌成就。
执着记录的胸襟情感。 进藏伊始,党中央、毛主席曾提出进藏官兵“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后来又提出“六年一换”。诚然,实行轮换是党的亲切关怀,可是他们一次次放弃了短期轮换,选择了长期坚守,认为:仅进军西藏就花了一年时间,真正意义上的西藏解放还没有完成,各项建设和工作刚有起色,无论如何不能抱着遗憾回到内地。1952年12月,中共西藏军区第一次代表大会338名代表一致通过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书,并发出“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迅速得到全区部队的积极拥护和普遍响应。这自觉真诚的集体实践是千万人忠诚于党的最好表达,这具有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兵接力奋斗。许多同志为党和国家尽忠,却无法尽到为人子女、为人夫妻或为人父母的应有责任,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献给了祖国这片高天厚土。修筑川藏公路时,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同志献出宝贵生命,和平建设时期又有4000余名官兵长眠高原。目前仍然生活在西藏的原十八军汉族老战士有100多名,活跃在西藏各条战线上老西藏的后代有万余人。很多老同志即使调出西藏或离退休后仍然对西藏魂牵梦绕,甚至回到西藏养老,目击和感受西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还有的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援西藏建设,在西藏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边疆情结”。
环境铸就的坚毅品格。 50多年来,一茬茬高原官兵具有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和不变追求的高尚思想境界。五、六十年代,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巡逻执勤,他们不断挑战生理极限、生命极限。从新疆方向进军的先遣骑兵连,由于大雪封山、断绝供应和高山疾病等原因,全连135人在不到一年间就有56人光荣牺牲。很多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张经武同志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命安危,十几年如一日地战斗在雪域高原。谭冠三同志在进藏之初就曾誓言:“把老骨头埋在西藏”。后来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同志拽着马尾巴,累死在边防线上。当年,比艰苦可怕的是寂寞。忍耐还表现为对长期远离亲人的默默思念,不能及时收到亲朋好友的音讯。艰苦的边防哨卡,很多同志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边防官兵“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常年见不到甚至忘却了绿色,心理的孤寂和压抑超乎常人的预料,但是大家无不感到:为党站岗值得、为国戍边值得、为民奉献值得!正是这种艰苦环境和繁重任务锻造了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利益舍得一切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特殊高原边防部队。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