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由总政治部组织的“军歌嘹亮颂祖国”活动在全军和武警部队拉开帷幕。一首又一首嘹亮的军歌,再一次唤起人们对激情岁月的追忆。
由原武警部队政委、我的老伴李振军将军作词、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作曲的《人民武警进行曲》,就是一首歌唱祖国、颂扬军队的歌。
回想起来,从这首歌曲的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26年,但其创作过程却令我终生难忘。老李平时喜欢吹箫弄弦、临风赋诗,很早就有写一首军歌的夙愿,但战争岁月毕竟是戎马倥偬,北战南征,不可能有工夫进行创作。所以,写军歌一直是他一桩未了的心愿。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老李在武警部队任政委。说来也巧,一部题为《花好月正圆》的武警题材电视剧需要配一首主题曲,而武警部队也需要一支进行曲,老伴慨然应允了编导的请求,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首激情澎湃的歌词:“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胸怀着无限忠诚,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武警,维护着宪法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安宁。我们在红旗下奋勇前进,冰雪的哨卡,风雨的边境,凝聚着战士的爱憎。坚强的防线,胜利的征程,洒满了战斗的豪情。党在召唤,祖国在召唤,为我可爱的中华,筑起钢铁长城。”可以说,这首歌词,概括了武警部队的性质和基本特色,具有浓郁的武警部队色彩。
有了歌词,还必须有相得益彰的旋律,不然的话,很难得到战士的认同。这时,我突然想到作曲家王立平同志。在我家的老相册里,有这样一张老照片,那是我父亲贺龙50年代出访莫斯科时,与一群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中国小朋友的合影。他的腿上,坐的是一个圆胖脸的小男孩,他就是少年时代的王立平。父亲很喜欢这个聪慧的男孩,演出结束时把他抱在怀中照相,鼓励他好好学习音乐,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王立平没有辜负我父亲的期望,长大后,成了中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驼铃》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军人乃至全国老百姓都喜爱的军歌。每年,在老兵退伍送行的队列里,在战士出征前与战友告别的营门口,我们都能听到那优美抒情的旋律。
那时,刚刚为电视剧《红楼梦》谱完主题曲的王立平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为了谱好这首曲子,他特意到天安门国旗班和武警基层部队去体验生活,终于为老李的歌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词优曲美,是广大官兵对这支歌曲的总体评价。李振军将军那掷地有声的歌词,极具时代韵味,在更高的层面上诠释着英雄主义的内涵,书写着当代军人的英雄观。歌词配之王立平雄壮的旋律,如擂响的鼓点,让人热血沸腾。听着歌声,我们仿佛看到:在人民武警部队新一代的行列里,那一张张略带稚气的面孔,那一双双清澈有神的眼睛,向你表达着仿佛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坚定。
我们知道,王立平的作品是以柔美著称的,不管是委婉动听的《红楼梦》主题歌,还是质朴阳刚的《驼铃》,都具有刚柔兼得的特点,同样,这首《人民武警进行曲》,也在阳刚中渗透着优美。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军人,既要表现其钢铁般的意志,也要展示他们绚烂多姿的精神世界,还要表现他们风光旖旎的青春生活——但这种情感表现,决不是轻飘飘地追逐时尚,而是要演唱铁板铜琶式的时代兵歌。在同一首作品中同时表现如此多样化的情感,应该说,王立平的这首歌曲是个创新。
记得老李在世时说过,海军有海军的军歌,空军有空军的军歌,如今,武警部队有了自己的军歌,我们一定让它普及开来,唱遍武警部队。遗憾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它仅仅是被作为电视剧的插曲。今天,在建国60周年前夕,武警官兵在基层唱响了这首歌,他在九泉之下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转眼之间,我的老伴李振军辞世整整1年了。在他周年忌日,我写下这篇关于他和军歌的文章,既是对军歌和军队精神的礼赞,也是对他的追忆和思念。老李,请听战士们那雄壮的歌声,那是新一代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他们对已故将军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