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烟草大省的控烟之路有多难?
今年2月初,云南省两会爆出一条颇为轰动的新闻,一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厉行控烟。在一个曾经烟草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高达75%、至今依旧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的烟草大省,这种声音凸现了一种文明的自觉,代表着一个逐渐觉悟、且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群体,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云南人开始意识到烟草在造就云南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造成百姓健康损害等负产出。
这些代表委员认为,云南富裕的形象应该建立在科技昌明和和谐文明之上,而不应该建立在对烟草的过度且长期的依赖之上。
在云南说控烟的确需要勇气。毕竟,烟草行业曾经为云南乃至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于斯、长于斯的云南人要对烟草有所“背叛”,至少需要克服内心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两个云南”并存,一个是百草丰茂、花香鸟语的云南;一个是“烟雾腾腾”的云南。今天,在一方面是烟草给云南经济带来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一方面是公民的健康意识、文明意识高涨的语境里,云南人对烟草的感情和表情相当复杂:感情——既爱又恨;表情——喜悦而尴尬。
云南发展烟草的理由,至今也是它丰厚的经济附加值,在只看到烟草利税的“半面妆”时,烟草行业凭利税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放宽以后,才发现烟草的收入和它的负效应相抵后,居然可能是个负数——3年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公布的《中国吸烟成本估算》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社会因吸烟导致疾病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总和为2275.48亿元至2870.71亿元之间,而当年烟草工商税收合计约为2000多亿元,烟草致病的经济成本已经抵消了烟草利税收益。3年后的今天,相信其负效应和正收益之比一定更大。
科学发展隐喻着一个核心价值,那就是要经得起一个终极的价值追问——是为了人还是为了其他?如果不是为了人,如果不能造福于人,则任何发展都将丧失合理性。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经济或者GDP为本”,就是从这个价值认知出发的。
不少人在研究烟草对经济的贡献时,往往只强调烟草直接的利税和对相关产业,如种植、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香料、纸张等行业的带动,却忽略了由于吸烟产生疾病而导致医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兴旺”,如果把后者加上,则烟草业的“贡献”更大。但是,这样的“破窗效应”即使在经济上有价值,在社会发展上却是反常的,因为它以千万人的生命、健康作为巨大代价。
从事民间控烟工作的梁女士告诉笔者,在云南推动控烟工作,面临着来自官方、烟草企业和烟民等阻力,“我们理解烟草对云南经济的影响力,但我们希望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对适合云南发展的非烟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更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公民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扩大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禁烟宣传教育,严格履行我国政府已经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敦促烟草企业在卷烟包装上严格遵守公约的要求等。”
云南不乏主张控烟的人士乃至官方和民间组织,但控烟的客观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在业已形成的云南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烟草、生物资源、旅游、矿产、电力)里,“烟草独大”的格局并未全面打破,其它四大产业和“烟老大”相比,还显得稚弱——也正因此,我们应该为那些主张控烟的云南人鼓掌,向他们表示敬意。
事实上,云南一直在做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成绩也斐然,不仅地方财政对烟草的依赖已经从最高点下降了25至30个百分点,而且在烟草之外,银铜锡蔗糖茶叶产业优势也在形成,加上旅游业的振兴,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的建设,云南的经济结构会趋向多元和合理,用省长秦光荣的话说,“针对烟草业污染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们正朝着"禁烟"的方向努力。”(陈昌云)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