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3月27日电(记者蔡敏)继去年底基本完成境内14项国家治淮骨干工程后,沿淮重要省份安徽今年以来持续加大行蓄洪区调整、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等治淮“新三项”工程投入力度,努力化淮河洪水为资源,夯实“淮河大粮仓”。
安徽省政府日前出台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和改革意见,明确省级防洪保安基金每年6.5亿元的投资政策延续5年,以全面提升沿淮洼地防涝除涝能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
根据这项意见,安徽省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淮河、长江防洪保安体系;全面提升除涝能力,沿淮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初步达到5~10年一遇;在全面完成治淮14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以及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
千百年来,“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就在民间流传。然而,不时泛滥肆虐的洪水对这个肥沃的天然粮仓构成了巨大威胁。
根据历史资料,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以安徽省为主的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经过水利和农业专家的调研和测算,一旦国家和沿淮省市的治理工程全部启动,将实现年平均减淹耕地400万亩,改善耕地2200万亩,年平均增产粮食50亿公斤的目标。整个工程预计需投资上百亿元,包括新建、扩建、重建、技改泵站近50万千瓦,以及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疏浚、涵闸加固(新建)、大沟桥梁重建(新建)、低洼地人口迁移等内容。
“通过5到10年的努力,长年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大水袋"就将变为"大粮仓",这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纪冰说。
安徽省已经将扶持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为省政府近年来“几件战略大事之一”,制定了专门规划,并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治淮“新三项”工程就是这项庞大治理工程的首期项目,安徽省已经率先开始投入数亿元进行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中央为扩大内需,去年第四季度增加10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水利为200亿元,安徽省获新增投资9.95亿元。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