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文风,“粗糙”的语言,非常“原生态”地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凡是当过兵的人,特别是“80年前”的兵,相信只要捧起《六八年兵》这本书,就不会放下,一口气把她读完。因为,在我们如烟的往事中,《六八年兵》勾起了隐藏在心底那根最脆弱的心弦,由不得人不心潮澎湃,甚至是饱含热泪。正如老兵陈小鲁所说,谁能忘记“那艰苦感人的部队生涯,那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怀”。
这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印记和情感。“当兵只要懂三个字:"到"、"是"、"干"。
点你的名,就应"到",叫你干件事,就答"是",然后就"动",去干。”这是每一个入伍新兵的“启蒙教育”,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就必须从这三个字做起做好。吃在一个锅里,睡在一个炕上;一根烟全班一人抽一口,一碗酒传着一人喝一口;每年老兵复员都大喝一场,大哭一场;当兵的苦忘了,当兵的乐忘了,当兵的兄弟情总也放不下——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稳似泰山共携手,雄心解放全人类!”这句写在战友合影上的豪言壮语,在今天也许是不可思议,但这却是那个时代老兵们的真情流露。
《六八年兵》作者老磨的部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是四野的王牌主力,“三支虎”之一,“打辽沈,战平津,朝鲜打败过美国兵”——“在这个军当兵,没有不自豪的”。军有军规,兵有兵魂。一支能打硬仗恶仗胜仗的部队,肯定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军魂。战争年代,“别的部队往下撤,咱们军顶着刺刀往上冲,愣是从撤军中冲上去,把战斗拿下来了!”和平年代也如此。修水渠清淤,老磨所在的营和兄弟师友邻。快收工的时候,兄弟师的进度居然快赶上我们了。营长急了,令全营号兵集合,由营部“号长”带领集体吹冲锋号。全营官兵一起上,挖土抬筐。冲锋一小时,终于把兄弟部队甩下了一大截。这就是一支王牌军的军魂: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凡事不甘人后。现在读到这样的故事,脱掉军装或者仍穿着军装的老兵们,恐怕都会热血沸腾。当然,对我们当下部队开展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八年兵》写出了军人的血性,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老磨当兵7年,进行军事训练的时间很少,跟随连队种过水稻,挖过煤,盖过房子,烧过砖,采石场打过石头,河沟里筛过沙子,还到人民公社“支农”,大部分时间基本上属于“不务正业”。这不仅是老磨的无奈,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尽管老磨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打杂的、搞生产的后勤连队”,干的全是庄户人的力气活,但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野战军的兵,有兵魂撑着。”只要往路上一走,就是野战军的精气神。
60年,一个甲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人说,前30年我们在瞎折腾,后30年才又好又快搞经济。读读30年前的历史印记,或许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来之不易”,才能做到“不折腾”。
感谢六八年的老兵老磨,在我们远去的记忆日趋模糊的时候,把一个时代的情感清晰地记录在白纸间,给了我们感慨,也给了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