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经验”瓶颈亟须打破
作者:■张晓晶
记者最近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求职大学生最缺少的。打破“经验”瓶颈,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劳动场所,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接触社会工作的机会很少,学校安排的短暂实习,主要是为了检验和丰富学习成果。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对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既不公平,还可能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业。
话说回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用人单位的要求,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是一种提醒。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方向,也应该引起高校重视。高校应当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教学尽可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应重视扩招后的学生实习问题,努力让全体学生都有实习机会。
当前,“实习难”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前奏。围绕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近各种建议纷呈,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认为大学生要注重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很多高校负责人反映,目前学校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不仅要向实习单位缴纳费用,还常常要搭“人情”。济南有的高校因为实习单位少,只能让学生“抓阄”。不少高校的学生靠老师、家长私下帮忙找实习单位。有些大学生把到商场售货、到饭店端盘子也算作实习、有社会经验了。这种情况说明,在大学生实习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单位对接,值得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必需的一课。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有关部门要求所有高校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开展了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计划,由政府出面协调,企业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危机当前,能否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见习,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考验。
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对用人单位而言也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接受大学生实习,便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毕业生选拔,是发现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有效渠道,值得各单位列入工作计划,认真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