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混乱不堪 |
积水顶起井盖 |
东莞上空的雷电 |
市水务局今日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交代资金使用情况和下一步改造方向
新快报讯(记者 范如石)每逢大雨岗顶必淹,经过去年的改造后,岗顶前天再遇大雨,却比此前淹得更厉害了。广州市水务局昨晚再次检查岗顶排水系统,并表示今天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给市民一个交代。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岗顶地下排水系统提出了质疑。
赶在雨季前完成改造
岗顶是天河路—中山大道这条东西主干线的节点,一旦水浸,天河路、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天河北路、天河东路等交通都会受到牵连。
不过,由于岗顶是中山大道BRT试验线的必经之路,在BRT的系统工程中就包含了岗顶的排水改造。眼看BRT开建在即,市政园林局曾给相关部门发函,要求沿线有关开挖工程在BRT动工期间一次性完成,其中就包括水浸街改造项目。
据记者了解,水务局在去年12月提前完成了岗顶的水浸街改造,但一直没有对外发布消息。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在BRT动工之前进行改造,其主要原因是水务局担心雨季来临时BRT工程不能完工,所以特别提前完成了岗顶排水设施改造工程。
工程师怀疑管道过时
去年6月2日之后,水务局将岗顶部分排水管扩大,增加了大量的雨水收集口,还设置了两个可根据雨水大小自动调节入水口的自动式进水阀门。但这些措施在前日的首次考验中失败。
针对前天的情况,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怀疑岗顶的地下管道存在问题。他说,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前天的雨量和去年6月2日差不多,但水浸程度比去年更严重了。他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下水道内的砂石及其他垃圾等沉积过多,导致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下降;二是多年以前设计的管道倾斜角度、管径等可能已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了。“既然路面上的进水口进行了改进也没有解决问题,那肯定是下面的管道或者是其他方面还有问题。如果是倾斜角不科学的话,那就是整个排水系统都有问题了。”该工程师表示。
网友困惑:“50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新快报讯(记者 范如石)前日广州全城处处水浸,水务部门通报称此次大雨为“50年一遇”。媒体刊载这一说法之后,网友纷纷表示不解:“既然是‘50年一遇’,为什么每年都来一次?”还有网友调侃说:“去年也是说‘50年一遇’,今年是不是应该是‘51年一遇’了?”
记者登录各门户网站发现,广州前日的大雨受到了各大网站的关注,各网站都不约而同地将此事的图文挂在非常显著的位置,到昨晚9时许,网友评论已超过1000条。在网友的众多评论中,最让网友们困惑不解的就是“50年一遇”之说。一位网友怒道:“如果这是五十年一遇,那我已经几百岁了。”
为此,有专家专门解释了“50年一遇”的含义:河流某一断面的洪水各年不同,大流量洪峰出现机会较少。洪峰流量出现的机会一般用频率或重现期来表示。重现期是指平均多少年出现1次(或称为多少年一遇)。频率值的大小则反映了该条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洪水频率为2%,就是表示此洪水为50年一遇,而不是说每相隔50年就一定会遇到1次,很可能连续几年都会遇到,也有可能50年一次也遇不到。
市水务局再查岗顶排水系统
新快报讯(记者 范如石)记者获悉,昨日,广州市水务局组织了设计和施工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再次对岗顶排水设施状况进行了检查,并表示将尽快找出症结所在。今日,市水务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给市民交代改造资金的使用情况,并通报下一步的改造方向。
据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要解决岗顶水浸问题,还需要对岗顶排水系统进行综合整治。在前晚的强暴雨中,主要水浸原因是猎德河涌上游来水较多较急,造成岗顶天河路段河涌水位急涨,造成顶托,岗顶排水因此不畅。
市水务部门排水抢险人员前晚在现场发现,天河路岗顶的南北侧雨水收集口,均被BRT道路施工围墙挡住了,在打开所有的排水井盖和河涌排水阀门后,到晚上21时45分,路面积水才逐步排除。
据了解,设计部门去年也曾考虑采用强排措施方案解决岗顶水浸问题,但由于泵站选址问题未能实施。据悉,去年底实施的岗顶排水改造应急工程,在此次排涝过程中起到了加快积水排泄的作用,但该工程难以应付强降雨时河涌水位过高造成顶托的问题。
据介绍,城市排水有一定标准,无法让所有类型的暴雨都不造成水浸,关键是标准内的暴雨不成灾,超标准的暴雨通过抢排等措施减少影响和损失。广州市地处多雨地区,强暴雨和台风容易造成低洼地带水浸。专家表示,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如何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问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考虑才能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来源:新快报
水漫岗顶,公众需要知道真相
■曾德雄
有个成语叫水落石出,套用这个词,可以发明一句“雨落真相出”。
说的是天河的岗顶:前天傍晚一场暴雨,岗顶又成泽国;岗顶成为泽国并不新鲜,问题是广州市水务局在去年12月完成了岗顶的水浸街改造,耗资近百万元,按照一位负责人的说法,“就算再来一次(去年)6月2日那样的特大暴雨,这个系统应该也能扛得住。”可惜那样的特大暴雨还没有来,这个系统已经扛不住了,因为昨天傍晚的那场暴雨还称不上“特大暴雨”。
昨天的暴雨应该也是岗顶耗资百万完成水浸街改造后的第一场雨,没想到雨一来就没能“扛得住”。
水务部门通报说此大雨为50年一遇。媒体刊载这一说法之后,网友纷纷表示不解甚至抨击。“每年都50年一遇,是不是比98年洪水还大?”“去年也是说50年一遇,今年是不是应该是51年一遇了?”
记者登录各门户网站发现,广州大雨水浸被各大网站挂在非常显著的位置,其中搜狐等两大网站的网友评论就超过了600条。其中网友对50年一说感到不满。“根本就唔系什么50年一遇,而是每次落雨都几乎同一命运,其实就是因为排水系统太差了。”、“总是几十年一遇,几十年一遇,既然都是几十年一遇,现在才过了几年?”、“如果这是五十年一遇,那我已经几百岁了”--网友表示。
那百万元是不是打了水漂,一时不好定论,但耗资百万的水浸街改造工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却是确凿的事实。
对这个不愉快的事实,水务局的有关人士给出了解释:岗顶经过改造,排水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但是这次降雨太过突然,时间短雨量大,因此出现了一时水浸。
这样的解释再次让人感受到了权力的傲慢:耗资百万的岗顶水浸街改造,直接的动因是去年6月2日的特大暴雨,而昨天尚且称不上特大暴雨的暴雨,却被认为是“降雨太过突然,时间短雨量大”,导致岗顶出现水浸。
这都是什么逻辑?!依据这样的逻辑,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也许是祈求老天下次落雨的时候不要再这样“突然”,不要再这样“时间短雨量大”。
投资失败,在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政治问责机制的时候,可否将真实的原因告诉公众,就当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比如:那一百万都干了些什么?针对特大暴雨的水浸街改造为什么连昨天的那场暴雨都没能“扛得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将真实的原因告诉公众,公众或许会不满,甚至责骂,但更多的却很可能是认同:他们没有被忽悠,他们得到了尊重,他们与政府真真正正成为同一个战壕的共同体,他们会体谅政府的难处,原谅政府的一时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群策群力,全力支持政府、配合政府,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据了解,设计部门去年也考虑了采用强排措施方案解决岗顶水浸问题,但由于泵站选址问题未能实施。据悉,去年底实施的岗顶排水改造应急工程,在此次排涝过程中起到了加快积水排泄的作用,但该工程难于应付强降雨时河涌水位过高造成顶托的问题。
据悉,昨日,广州市水务局组织了设计和施工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再次对岗顶排水设施状况进行了检查,造成水浸的原因目前仍在分析之中。市水务部门表示,将通过深入的反思,尽快找出症结所在,破解困扰市民的岗顶长期水浸难题。今天对于岗顶再次水浸的问题,水务局将组织媒体进行解释。在此,希望他们找到真实的原因并将这一点告诉公众。来源:新快报
(作者系广州市人大代表)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