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明代佛教文化遗址保存完好 |
大邑余氏家族都是成吉思汗后裔?
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明代佛教文化遗址保存完好,具重大考古价值
昨(29)日,在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该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刘红彬介绍说,该县在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江源村雾邑山余寺基坪发现了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明代佛教群落遗迹,有墓葬、墓塔、牌坊、照壁、舍利塔、石桥、石狮等大量文化遗存;江源村16社的余氏家族,“有可能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裔……”
明代石碑保存完好
昨日上午,记者在余寺基坪山腰见到了大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所建的“重建福慧庵碑”。
该碑连同碑帽高约3.2米、宽约1.02米、厚约0.8米,与雾中山开化寺杨升庵父子所撰之两碑和白云庵现存残碑的高度一致。碑文为正楷字体,其中有“关于大明之世,按其积乃灵鹫鉴之造林”、“兵燹于唐宋之间重建”等字样。
据县考古队专家刘红彬介绍,斜源镇地处山区,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该镇江源村面积就达30多平方公里。江源村范围内广泛分布着杨寺基坪、余寺基坪、狮子沟、法轮庵、白云庵等明代古建筑遗址。经过勘察发现,此次在余寺基坪发现的明代佛教文化遗迹规模很大,残存的墓葬都有数百处。该遗迹对于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在大邑山区的传播、分布等情况有重大考古及文物保护价值,值得深入考证和研究。
古遗址村人大都姓余
位于雾邑山腰江源村16社的余寺基坪现有村民30多户,140余人。村民大都姓余且有亲戚关系。他们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在当地煤矿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山高路远,地处偏僻,这个古遗址所在的村子一直都比较冷清。多年来,山林中的功德碑、墓碑、墓葬等古迹受到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大量的文物没有受到人为损坏。通过走访当地一些群众得知,余寺基坪深约1米的土层中有很多是完整且坚硬的海幔石。
墓碑上写“太祖皇帝同姓”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到父母讲过,先祖们或为官或教书,他们大都家境殷实,很有出息。”江源村16社70岁的余德华老人和老伴周玉华在自家地里清理先祖墓前杂草时向记者这样介绍。墓碑正面刻着“清处士余公讳……”等字,约有拳头大小,碑后用70余字的碑文记载着:“太祖皇帝同姓,铁木真同生中华,食邑湖广孝感乡四十无子广行阴德……”
不过,刘红彬称,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碑文风化剥落,一些字句已无法辨认,余氏家族是不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裔还有待考证。
何骏天早报记者李晓波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