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3-31 01:28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4月1日,太原北京间的动车组列车正式开通,时速250公里的动车将太原北京间的车程缩短为2小时59分,太原和石家庄间的车程仅需59分钟。
山西由此驶入了“高铁时代”。
山西出省快速通道的开通运营,让太原、石家庄、北京间的时空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山西真正变成了北京的“后花园”。高铁与动车为饱受交通掣肘的山西旅游业搭建起一条快速发展的通道,加速了晋、京、冀间的旅游协作与融合。
旅游业是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十一五”服务业重点发展的龙头产业。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的强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业经济总量仍然偏低,从GDP构成看,旅游业还没有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山西被称为“四塞之地”,旅游业受交通制约,难有作为:空港数量少,空中航线不通畅;公路、铁路煤、旅争路矛盾长期无法有效解决。为了加快晋煤外运,山西出省铁路运输基本都让位于煤焦货运,铁路客票供应紧张成为常态;而公路建设也基本以解决晋煤外运为取向,煤炭经济形势好时,高速路、国道、省道浩浩荡荡全部被运煤车辆挤满,旅游大巴深受堵车之患,要么进不了山西,要么进来了出不去。而春运、黄金周期间,山西旅游交通即使开辟“绿色通道”,也难以解决游客进出矛盾,使得很多游客因行路难而“望晋兴叹”。
高速铁路的开通,打破了山西旅游交通的桎梏,极大地改善了游客进出山西的旅行条件、缩短了旅途时间、提高了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山西旅游具备了一定的交通优势。动车对山西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将逐渐显现。
资料显示,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直接带动了北京和天津两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去年8月为例,参观天津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展馆的人数就达9.39万人,其中天津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达5.13万人,同比增长近3倍,作为全国唯一开放式的5A级景区古文化街日客流量达1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2倍。
山西国旅总经理王英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动车组开通对于旅行社来说是个很好的卖点,乘动车本身也是一项可以体验的旅游项目,北京、石家庄方向的游客肯定会增加,旅行社的收益也自然水涨船高。根据山西商务国旅的市场调查显示,省内游客对动车组期待很高,多数团队游客看重动车的快捷和舒适。
常家庄园总经理赵继光认为,时空距离的缩短,到另外一个城市的时间比穿越居住地城市的时间还短,将加速相邻城市间的生活往来、经济交往。晋京动车的开通,为动车所经停的省市都带来了旅游合作发展的机遇。这意味着太原将拥有一个西柏坡,石家庄拥有一个平遥古城,将来只要解决好乘车转换,石家庄、太原景点完全可以一条线走下来。而如果太原、石家庄、北京能联合起来打造区域旅游板块,山西就更能借势吸引境内外旅游客户。太原四季风旅行社总经理乔炳节也持同样观点。他说,目前太原和石家庄一样,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还是一个客源输出地,远没有成长为旅游目的地城市。而山西与河北一样是个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如果两省联合打造形成规模就会使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采访中,大多数旅行社经营者认为,动车组开通除了增加收入外,旅行社对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旅游团队车票难买的状况,将会有很大的缓解。但一些旅行社也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动车开通对于公务、商务乘客更有意义,可以提高时间效率,但对于观光游客来说则不然,动车票价较高,旅游团队的票价也会相应上调,这对比较看重价格的旅游市场将会有影响。
记者了解到,随着4月1日晋京动车的开通,山西游从众多北京周边游中脱颖而出,成为热点。3月中旬起,京城多家旅行社已经着手设计动车旅游线路,国旅总社国内游部负责人透露,以客运专线为交通工具的山西游预计定位在中高端线路,主要是受车票价格影响,乘坐客运专线的价格可能会比乘坐旅游大巴的价格稍高一些,但旅游景点不会有什么变化。据悉,专线开通当天,由中青旅组织的百人首发团将乘坐动车组前来我省观光游览。
省旅游局副局长王炳武指出,随着动车的开通运营,山西和北京、河北,包括天津等渤海地区的旅游协作发展将加强,山西与这些省市的旅游资源、产品差异性大,可以形成互补。河北是全国地形地貌品类比较齐全的省份,坝上草原、白洋淀、国家地质公园野三坡等自然景观闻名中外,同时还孕育了定窑、邢窑、磁州窑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山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宣传主题已深入人心。今后,要以动车为纽带,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京晋冀间的旅游合作。通过相互开放市场,促进旅游者和旅游业资金、资产、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京晋冀文化旅游交流,经济社会发展。
动车的开通仅仅是个开始,山西旅游能否搭上动车实现提速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