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美国大萧条震动了世界。是“自由放任”之罪?还是“过度干预”之弊?当今,在历史轮回之际,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斯巴德的名著《美国大萧条》一书再版。它似乎成为“美国的魔咒”:每当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罗斯巴德和他的大作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
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自第一版面世后,其后几次重版都与经济周期暗合:该书第二版时,正值美国1969年~197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版时恰逢1973年一直延续到1975年由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萧条;第四版时美国正在经历1981年~1983年的萧条期;1999年第五版时,美国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状态,但随之而来的2000年~2003年经济又开始出现下滑,到2004年才部分恢复元气。
《美国大萧条》的作者默里·罗斯巴德(1926~1995)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大量工作在美国完成,著有《1819年大恐慌》、《权力与市场》、《金融体系的秘密》等书。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有经济学家断言,奥巴马的当政并没有把美国拉出经济危机的泥沼,相反,《美国大萧条》会为奥巴马的经济政策谏言。为避免历史重演,美国和被经济危机所波及的中国,是否应该在《美国大萧条》的书页中反省历史?
据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目前在欧洲重新热卖。不过欧洲人似乎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奥地利学派不甚重视——这对于米塞斯、罗斯巴德等人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近些年,中国读者对于经济的关注,直接成就了经管类图书的火爆。“次贷”、“大小非”等概念连普通百姓也略知一二。而今在图书市场中,曾经随着股市全线飘红的股票类图书已无人问津;期货、债券、基金类图书也如同投资市场一样遭遇寒冬;前些年蹿红的经管图书,照样难逃被“套牢”的厄运。
相反,《美国怎么了》、《粮食危机》、《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等书摆在了黄金位置。《美国大萧条》、《资本论》等经典图书走到热卖行列,人们正试图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抗寒”秘方。
《美国大萧条》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
谢华育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