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一些欧美民间组织企图利用“劳工权益”、“动物保护”等借口给中国企业抹黑,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 |
变种贸易保护围攻中国制造
从制造“血汗工厂”到污蔑中国羽绒企业“活鹅拔毛”,一些国外组织正捕风捉影地配合本国政府“救市”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方辉发自北京 “贸易保护主义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是一句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经典比喻。从印度封杀中国玩具,到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所引发的舆论谴责,都表明显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已难容身。
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正遭遇另一重困扰。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打着“动物保护”、“劳工权益”等幌子,采用“变种”的贸易保护瞄准中国产品。
国外组织捕风捉影
今年2月,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全国劳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的高科技苦难》的报告称,IBM、微软、戴尔、联想和惠普的二级供应商——东莞美泰塑胶电子制品厂(以下简称美泰公司)为一家“血汗工厂”。
3月初,新华社记者前往美泰公司,从美国报告中提及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没有发现报告中所述的“工人每天坐在硬木凳上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每月只放2天假,工资一小时只有不到3元”。相反,美泰公司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状况满意度比较高,对企业的赞誉度也不低。
无独有偶,就在美国针对美泰公司的不实报告出炉前一周,瑞典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段自称是来自中国羽绒制品企业的视频,画面中显示中国的工厂对活鹅进行拔毛取绒,并解说称中国有10多家羽绒企业承认羽绒制品50%至80%的羽绒是从活禽身上残忍地拔下来的。
但实际上,“活拔绒”现象在中国十分罕见,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官员对媒体表示,中国羽绒制品行业羽绒原料中,从活禽身上获取的羽毛羽绒原料仅占总产量的0.2%。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国内企业基本上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在经济上根本就不划算,瑞典人是在造假。”
隐性贸易保护频现欧美
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美泰风波和“活拔绒”事件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家,但最终的后果却是一样的——这些企业的订单将减少。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冲击和影响会更显得严重。据了解,美泰公司自去年11月份以来,订单已经下降了近50%,如果任由“血汗工厂”事件发酵,公司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事实上,类似的效应已经出现,“活拔毛”视频播出后即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弹,许多欧洲企业都表示要抵制羽绒制品,而中国占国际羽绒市场70%份额。欧洲的动物保护组织也声称要呼吁消费者抵制中国的羽绒制品。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针对美泰和羽绒行业的这两起不实指责,属于欧美国家的“隐蔽性贸易保护主义”,效果与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样的,最后都会导致他们本国对中国产品进口量的减少。
周世俭认为,近年来,国外组织经常对中国的一些企业进行失实的指责并在国际上炒作,结果不仅仅是减少订单,还可能毁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
“过去我们确实存在类似的问题,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基本没有了,中国的新《劳动法》对工人的保护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即使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也在严格执行该法。”周世俭说。
中国行业组织应挺身而出
G20峰会召开在即,从各国媒体释放出来的消息表明,全球都在期盼峰会能为深陷金融危机的世界找到出路,在几个被期待的议题中,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讨论也是焦点之一。
周世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骂名,因为历史教训告诉世人,贸易保护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现实的困境又让许多国家更看重眼前利益,纷纷“说一套,做一套”。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也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期,境外一些组织出于转嫁本国经济和就业等压力的考虑,会出现一些对国外商品的指责。
而且,欧美国家的隐蔽性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采取民间组织打头阵的方式,其实是配合了政府的“救市”。周世俭说,在这方面,中国的民间性行业组织和工会缺乏经验,往往等待政府出面,而没有主动出击的意识。我们的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应及时澄清,消除误解,必要时还可以诉诸法律。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