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在古玩市场挑古玩 |
古玩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难辨真假 |
一个梅瓶价值1.25亿元? 收藏界火爆潜伏“黑哨”
□晚报记者 周柏伊程怡 报道
昨天,谭伟明用一双几乎颤抖的手,拉开卧室里五斗柜的抽屉,从层层叠叠的内衣下掏出一个锦盒,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里面是一个梅瓶。谭伟明看着这件 “宝贝”,沉默了许久,半饷才开口: “1.25个亿呐!”可是,经一位收藏界人士现场鉴定,这铁定是假货。
随着民间文物市场的放开和1994年 “中国第一拍”开启的财富神话,收藏家开始大量涌现,据中国收藏家协会2006年统计,中国已有7000万收藏大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许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上海目前的古玩市场上,真假古董并存,文物、赝品皆有。
探访收藏者
深信自己的藏品价值连城
对中国的许多收藏家来说,“江海之通津,江南之通汇”的上海一直是片乐土。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个上海就有数万人热衷于收藏,谭伟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极具代表性。
结识谭伟明源于他打来晚报114热线的一个电话,他说自己手里有个稀世珍宝,一个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庭院梅瓶。随后他又在电话中再三保证,这个梅瓶绝对独一无二,而且是经国家博物馆鉴定后的宝物。
带着好奇心,记者找到了谭伟明并亲眼看到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个三十公分高的瓷瓶。乍一看,除了精细的图案外,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见记者没反应,谭伟明立刻捧起梅瓶,将其倒置,只见瓶底赫然写着 “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史先生,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些字确实符合成化年间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的说法。
在得到老师傅的首肯后,谭伟明显得很兴奋,他向记者表示,这个梅瓶是他十多年前在嘉兴老乡家收来的。经过仔细研究,并到北京一家研究所鉴定,可以肯定这是件前所未有的宝物。 “这东西至少值1.25亿,我说的还很保守呢!”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谭伟明显得很自信,“你看那个圆明园兽首,是晚清的东西都拍得那么高,我这个宝瓶,价值远远不止这些。”
越说越兴奋,谭伟明开始将自己收藏的东西一件件搬了出来。
“这个是清朝的花瓶,我看拍拍至少两百万。” “还有这个,绝对是明代的青花,卖卖三、四百万不成问题。”……
“你看,我这一屋子都是珍品,要不是经济条件不好,我都不舍得卖。”谭伟明说。
既然这些东西价值连城,为何不直接拿去拍卖?经过记者再三提问,谭伟明终于道出了真谛: “他们都说我这个是真品,但没有人肯做鉴定书。”
而当记者详细询问谭伟明究竟找了哪些专家鉴定,希望他报出名字和联系方式时,谭却支支吾吾,连一个具体名字都报不出,却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鉴定书。 “这是我专门找北京的鉴定机构鉴定的,还花了两千元呢。”记者看到,这张鉴定书是由北京一家名为中博检测中心出的,上面写了这个梅瓶的成分和明代相近。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真实性,谭伟明将梅瓶底部翻了过来,指着一块缺损的地方表示: “我是通过拍卖行,在瓶底磨掉一些粉,然后送到北京鉴定的。”
不过,显然这张鉴定书并没给谭伟明带来更多财富,谭伟明表示自己找了许多专家,但由于这个梅瓶实在罕见,没有人敢下结论。
随记者一同前往鉴定的史先生看了谭伟明的收藏后,只是摇摇头。他出门后对记者说:“我怕他受不了,说最多是晚清的东西,其实这屋里十几万元买来的所有古董全是新工艺品,建议他再找些行家来看看。 ”
谭伟明之后又向记者表示,希望早日找到 “识货人”,将这个梅瓶出手。但很快,记者从与谭伟明的交谈中发现了许多破绽。原来那个号称从嘉兴老乡那里收来的梅瓶,经记者几次追问具体出处后,变成了从嘉兴城区一古玩市场地摊上淘来的货。而后所谓的鉴定,只是他通过拍卖行推荐的几名 “老法师”帮忙看了看,每次收费两百元。当然这些老法师的名字他也没弄清楚,只知道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客座教授。
类似谭伟明这样的收藏者并不少。虽然收藏的东西有古玉、青铜、钱币、瓷器等,但他们的心态却极其相似——深信这些被自己偶然廉价收入的藏品绝对是真品,而且价值连城。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