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法劝阻儿子辍学打工,54岁的乡村教师杜满堂决定亲身体验打工生活。他特意挑选最苦的地方,隐瞒年龄和身份,经历种种磨难,并把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偷偷记成日记。他在日记里写尽了打工生活的艰辛,而这种生活是今天大多数农民子弟不得不选择的出路——
日记用圆珠笔写成,记在巴掌大的电话本里,一共44篇,断断续续,记录了一名乡村教师历时一个月零16天的打工生涯。
如今,这本日记被复印,张贴在村里的公告栏上,并到处流传,甚至惊动了乡长和县长。它的作者杜满堂也成了名人。这名身材消瘦、头发花白的54岁教师四处作报告,一遍遍重复自己不久前打工的故事。
在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杜满堂一家算得上富裕户。他是坞庄学校的教导主任,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家里养的几十只兔子,一年收入接近3万元。
不过,去年夏天,老杜还是告别妻子,外出去打工。翻开这本日记,第一篇的日期是2008年7月12日。这一天是个阴天,正放暑假的杜主任处理完自己的工作,稍作收拾,坐上了去山东的火车。
按照这篇日记交代的原委,他是为了体验真实打工生活,顺便弄明白一个困惑:为啥有这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要外出打工?
从1976年就开始,老杜这教师当了已有33年。但他一直因为这个问题而烦恼。
1993年,中年教师杜满堂教初中时,便揪心地发现,初一时班里还有70多个学生,到初三只剩下40多个。
后来,一些外出打工的学生觉得太苦,又回来上学。他让他们把打工经历写出来,教育别人,但多半“三言五句就结束了,展不开思路”,效果不怎么好。
2007年6月,杜满堂在县重点高中上高二的儿子杜国城也辍学了,根本不想参加高考,执意要去南方打工。
杜满堂当然不同意。他反复讲道理,从“教育世家”讲到“名人小故事”,吃饭讲,睡觉前讲,一天到晚讲,但都不管用,“讲的所有都很苍白”。结果,暑假快结束时,儿子背着一包行李,头也不回地去了福建泉州一家制鞋厂。
放心不下儿子的杜满堂,经常给儿子打电话。谁知一年时间过去了,每次儿子都说在外边过得很好。做父亲的不相信:“像他们这样没文化、没技术的毛孩子,到了外面能有啥出息?外面的世界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
这个干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农村男人,决定去看看打工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找到同村几个妇女,从她们嘴里打听出,以前她们在山东打工的渔场“特别苦”,他决定挑这个苦地方。
出门前,杜老师心里七上八下,既怕找不到工作,又怕老板不开工资。他做了种种准备,他打听到详细地址,查了很多关于打工的资料,还特地把全国通用的邮政储蓄的工资卡也随身带着。“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呢?听天由命吧!”
第一篇日记是在7月16日补记的。这一天,杜老师经过几次倒车,终于来到了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某镇某村的工作地点。一个小老板走过来,扫了他一眼,“脸一拉,眼一瞪”,问:
“多大年龄?”
“49岁。”怕老板不要他,杜满堂故意少报了几岁。
根据查来的资料,老杜原以为他会签个劳动合同,没想老板只瞪了他几眼,记了个名字,指了指宿舍的方向,就走开了。等他背着行李钻进宿舍一看,床上都住满了人,没他的床位。这一晚,他只好找了几个破纸箱铺到地上,睡了一觉。
之后几天的日记,记录下这位老师辛苦的打工生活。7月17日是大暑,最高温度有36摄氏度,一会儿工夫,他的衣服就湿透了,贴在身上,很难受。
接下来的时间,这个拿惯了粉笔的男人,每天都扑在冷冻仓库外室的车间里,干卸鱼和装筐的活儿。
如果把日记翻到7月19日,可以看到,这一天他只睡了2个小时。再往后翻几页,有一天,他和工友们连续工作的时间甚至达到40个小时。7月26日倒是幸福的一天,因为没有加班,杜老师睡了“几十年来第一个好觉,又美又满,又香又甜”。他半夜甚至还做了个好梦,梦见自己的学生考上了清华。
那段日子,这位54岁老工人的唯一感觉就是困。他是教地理课的,偶尔还会在日记本里卖弄下自己的知识:“今天入库14万斤鱼。山东真无愧于它的简称"鲁",每"日"都有"鱼"、都进"鱼"。”
有时候写着写着,笔就掉到地上,睡着了。
半个月下来,杜满堂发现,自己用了近十年的皮带越来越松了。皮带最后边的那个窟窿眼儿都用上了,还是感觉松。一过磅,瘦了6斤。
尽管劳动繁重,杜满堂坚持利用零零碎碎的休息时间,断断续续写着他的打工日记。他想把这些经历带回去,让那些辍学盲目打工的孩子们知道,这打工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样儿。
害怕老板发现他的日记,这位老师把日记用圆珠笔写在几厘米宽的电话本上,每次写完,都要放进上衣的口袋里,再把上衣藏在床下的纸箱底部。
另外,他还弄了另一个小本儿放在床头,上面净写一些表扬老板的话。
因为没有必要的培训和安全措施,他在日记里记录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有一个东北男人,进厂第一天就差点砸断食指。不但活儿干不成,老板还不给医疗费,训了一顿,让他走人。另一个东北人,正在码头卸鱼,海上起浪了,渔船剧烈晃动,挣断了缆绳,绳子的一头重重甩在他的脸上,伤口处的骨头都露了出来。
甚至,记日记的人自己也未能幸免。有一次,卸冻鱼时,几十个铁盘哗啦一声从车上滑下来,两盘冻鱼砸到杜满堂的腿上。老板不管,他只好自己掏钱到诊所里包扎了一下,整整一个月都蹲不下去。直到现在,他的腿上还留着两个巴掌大的黑疤。
这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杜满堂的小本子里。在打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随时做好了遇险遇难的准备,还给爱人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日记放在什么地方。“万一我出了什么事儿,她可以找到日记本。”
2008年8月底,带着2700元的工资和40多篇打工日记,杜满堂离开了工厂。回到家,他发现打工在外的儿子也回来了。他就把日记拿给儿子看。
一页页翻完后,儿子眼泪流出来了,向父亲说了实话:“当时犟着出去时,原以为外边的生活很美好。可进了鞋厂才发现,车间里又脏又乱,气味又难闻。每天12小时一直在200度高温的模具旁干活,特别是在夏天,干起活来,汗不停地往下流,难受得要死。”
儿子决定,先去学一门过硬的技术再说。一个月后,他进了一所学校学民用建筑。
这时候,村里有几个上初中的孩子,也正闹着要辍学出去打工,家长们劝不住。杜满堂就把自己的打工日记拿出来给这些孩子看,给他们讲打工的故事。有的孩子,看了杜满堂的日记,听了他讲的故事,老老实实回到了学校,再也不提辍学的事儿了。
没过多久,有个村民把杜满堂的日记复印出来,贴到了村委会的宣传栏里。这下可好,接连几天,宣传栏前面都挤满了村民和孩子,有的人不识字,还让识字的人念给他听。
越来越多的村民和朋友开始向杜满堂索要日记的复印件。“到目前为止,从我手里复印出去的已经有100多份了。”杜满堂说,“乡长还亲自来找过我。”
焦作市一名政协委员,则把杜老师的打工体验,上传到网络论坛上。他希望借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
当打工生活成为许多农民子弟不得不选择的出路,这份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在网上引起了关注。
不过,回到学校的杜老师开始有了新的忧虑。他担心,虽然自己能阻止几个农村孩子辍学,但还有很多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没学到一技之长,就盲目外出打工。他开始考虑农村孩子外出打工前缺乏职业培训的问题。
日记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麻烦。有一次,杜满堂给邻乡一所中学的学生做了演讲。事后,这所学校的一位老师找到他,埋怨说:“按照经验,本来这个时间有些差生都该退学了,但自从你讲了之后,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辍学了,我们这儿的升学率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报记者韩俊杰 实习生 周小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