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本市各区县、政府部门、相关中介机构和高校等,纷纷组织了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有时一个周末要举办四五场,十分密集。然而,不少大学生在“赶场”中发现,不同的招聘会上总有一些企业“老面孔”在晃悠,而且推出的总是那么几个岗位。
难道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收了一摞又一摞的求职简历,就没有相中一个大学生?这类企业的招聘诚意令人怀疑。
某重点高校中文系学生小刘,去年底参加了一场招聘会,看到一家企业推出了几个岗位,有的岗位很合自己心意,她便投了简历,却一直没得到回音。过了两个月,这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出现在某人才网站,还是那些岗位空缺着希望“诚聘”;又过了一个多月,小刘又在自己学校的就业网上,看到这家企业崭新登场“求贤”,岗位数一个不少。“这些岗位所对口的专业都是"大路"专业,三个多月过去了,难道这家企业就这么挑剔,没招到一个合适的人才?”小刘心中不平。
还有的用人单位更离谱,在招聘会上自家的摊位前挂一块宣传展板,写上企业概况和发展蓝图,还贴出零星的几个招聘岗位,现场却没有工作人员。不少大学生想投简历,可望而却步,“连个工作人员也不来,太没诚意了吧。我如果投了简历,谁来收呢?”
一些用人单位为何拿着同样几个岗位,频频出现在各类招聘会上?当然,有些企业的确想在众多应聘者中“好中选优”。但也有一些企业是想借“巡回演出”扩大知名度,“一场招聘会吸引数千上万人次的学生,企业设摊可以起到眼球效应”。也有的企业叹苦经:“不同的部门、机构组织招聘会,都想拉上我们参加。我们推脱不了,但岗位需求就这些。”
对大学生来说,参加招聘会是他们主要的求职方式。高密度的招聘会,固然扩大了求职成功的概率,但也增加了求职成本,学生为此耗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如果各类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重复率高,那么招聘会的“含金量”就会降低,表面热闹,但效率不高,也会影响学生的求职热情。
招聘会,需要挤掉“水分”。华东师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建议,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组织大学生招聘会时,要注意甄别企业,对于那些打着招聘“幌子”进行形象宣传的企业,告之“闲人免进”;在组织用人单位参会时,要看重其有效需求,而不是只看重参会企业的数量;设摊的用人单位信息和岗位信息最好提前提供给高校,高校将此在校园网上挂出,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招聘会。
教育界人士还建议,各部门和机构发动企事业单位扩大招聘岗位后,由教育部门牵头,将相关招聘信息统一归口,挂在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这样,岗位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许多用人单位免去了四处设摊招聘的麻烦,学生也节省了求职成本。而且,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在网上公开,是否属真实需求,也便于接受各方监督。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