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轻轻地牵着女儿平平的小手 |
昨日,新桥医院,陈冬梅正焦虑地望着熟睡中的女儿 记者 龙在全 摄 |
遗弃重病女婴7天 母亲不堪折磨领回
她每晚都要做关于女儿的噩梦,目前患儿病情趋于稳定
女婴术后第六天被母遗弃在医院后续
才出生的女儿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在送往新桥医院治疗并花光6万元积蓄后,仍不知女儿是否能存活。母亲无奈之下于3月24日把9个月大的女儿留在医院托医生照顾(本报曾作报道),自己悄悄离渝回了广东。3月30日,这名母亲得知女儿病情稳定后,虽然还没有借到医疗款,但连日来饱受折磨的她还是选择重新回到新桥医院,眼泪汪汪地抱起了女儿。
母亲称再也不离开孩子
昨日,记者在新桥医院第二住院部7楼的24号病床旁看到,母亲陈冬梅正抱着输着氧气的女儿平平(化名)。也许是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小家伙睡得异常香甜。“我刚看见女儿时都觉得有点陌生了!离开一周了,平平没瘦,真是感谢医护人员啊!”陈冬梅说,她再也不会悄悄离开孩子了,而且会在重庆尽力照顾小家伙。
平平的主治医生陈教授说:“目前平平的病情已趋于稳定,但还需要后期治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希望平平能转到儿科接受更为系统的治疗。希望平平母亲回来后,能静下心来好好照顾她,毕竟医院不能代替母爱。”
担心女儿治不好离开
“医生告诉我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术后存活的几率只有一半。我不知道女儿是否能活下来,更不知道女儿还需要多少钱来治疗,太多的未知,让我悄悄离开了。”今年36岁的陈冬梅说,她是四川泸州合江农民,嫁到广东中山。女儿平平出生后,整天大哭不止,医生查出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今年2月,她带着6万元积蓄到新桥医院为孩子治病。3月19日,平平接受手术后住进了外科监护室。谁知在平平术后第6天,护士在查房时发现平平床上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实在没钱为孩子治病了,不得不离开她,我走后小孩由你们(医院)照看。(孩子)好了,我回来付费。”
离渝前在三峡广场募捐
“很多人都以为我狠心丢下了孩子,其实不是!我在走之前的两天,都去过三峡广场募捐,但没人相信我。”陈冬梅见到记者,放下了孩子,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募捐书。记者看到,募捐书上介绍了平平的病情,并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3月)22日和23日,每天早上6点我就站在三峡广场上,一直站到下午4点,但没募集到一分钱。在重庆我人生地不熟,又无法找工作,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决定离开孩子。走时,我想我要尽量回来,但没有十分的把握。”陈冬梅无奈地说。
得知孩子病情稳定返渝
“离开重庆后,我回到广东为孩子借钱,可惜没有借到。我都以为我不会回来了。”陈冬梅哽咽着告诉记者,丈夫和大儿子得知平平的情况后,都表示要省吃俭用筹钱给孩子治病。“每天丈夫上班,大儿子上学后,我就出门四处借钱,但根本借不到,有些朋友不但不借,还劝我放弃她。”陈冬梅说,她也犹豫过,但每晚总是做噩梦,梦见孩子或笑或哭地被大水冲走,这让她夜夜不安。她每天都会给护士站打电话以旁人的身份打听孩子的病情,偶尔还会询问有没有好心人帮助平平。陈说,经济上的压力和害怕承受平平的死亡,这让她一直在躲着医院,饱受精神的折磨。3月28日,她得知孩子病情目前已稳定后,终于决定回到新桥医院。
在医院走廊独自呆一天
陈冬梅说,3月29日,她带着1000元生活费,买了从广东回重庆的火车票,于3月30日晚8:30到达重庆,9点赶到新桥医院。到医院后,她直奔外科监护室,但没有看见平平,于是悄悄来到平平主治医生陈教授办公室。“我很想向陈教授询问平平的病情,但我不好意思打扰他,一是因为他太忙,二是我作为母亲感到惭愧。”陈冬梅说,3月30日晚上她就一直呆在医院的走廊上不知所措,等到当晚11:30监护室关门后,她才离开。直到第二天,她才鼓起勇气去医院找到女儿。记者 张畅
新闻面对面
“我最怕医生找我要钱”
昨日,记者对陈冬梅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记者:如果孩子再度病危,你还会抛弃孩子吗?
陈(愣了许久):我自己能力有限,渴望得到社会的帮助,而且还欠着医院1.4万元医疗费,也希望医院能减免部分费用!如果无人帮助我们,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可能我会比孩子更早的倒下。
记者:在离开的一周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我放不下女儿,然后我觉得愧对陈教授,医护人员太好了。回医院后,我最怕医生找我要钱,但目前为止他们都没这么做,让我很感动。
短评
不抛弃 不放弃
因无力承担医药费,平平的母亲将她遗弃在医院。但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一周后,孩子的母亲居然“迷途知返”,又鼓起勇气从广东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倾心照顾病情趋于稳定的孩子。
面对已经遭遇不幸的亲人,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抛弃,不放弃。她的这份勇气,值得我们赞赏,但也让我们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没有谁愿无缘无故抛弃自己的骨肉。那为何这样的事件又屡屡发生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样异常沉重的社会问题。也许,除了社会慈善人士的帮助,有关部门也应当重新审视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完善它,才能保证那些低收入人群在患大病、重病时不会望医院兴叹,不再因此而出现骨肉分离的悲剧?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