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2日电(许晓青、罗蓝菲)“我感谢何凤山先生的帮助,没有他的帮助,我的父亲就无法逃离欧洲,逃过纳粹的迫害。”白发苍苍的魏佩娣2日在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这样说。
当天,“生命签证——何凤山博士救助犹太难民之义举”图片展在该馆开幕。
一早赶来参观的魏佩娣,是二战时期上海犹太难民的后裔。
魏佩娣口中所感谢的何凤山先生,有“中国的辛德勒”之称。1938年至1940年,何凤山担任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向维也纳数千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使他们得以逃脱纳粹暴戾的魔爪。为此,2000年以色列政府曾追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
图片展上,何凤山的女儿、《中国日报》专家何曼礼女士向中外人士介绍了展品的来龙去脉,其中包括在世界各地寻获的几份何凤山当年签发的“生命签证”,签证编号以千计算,目的地显示为中国上海。
据了解,二战期间,曾有数万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他们大多聚居于提篮桥一带,有幸躲过纳粹迫害,上海也因此得名东方的“诺亚方舟”。上海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说,难民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结束后离开中国,目前所了解的、仍在上海定居的犹太难民第二代为数不多。
在图片展现场,魏佩娣与何曼礼首次相见。魏佩娣对何曼礼说:“你的父亲何凤山是我家的恩人,我的父亲和叔叔当时都是从奥地利获得签证,才能逃出欧洲。”何曼礼答道,父亲当时目睹了犹太人的艰难处境,深感同情,父亲自己也曾说,发出签证是出于人道的立场,是很自然的。
出生于1941年的魏佩娣,父亲是奥地利的犹太人,而母亲是中国人。从出生到2000年,魏佩娣一直居住在提篮桥附近的东长治路961弄。
魏佩娣还珍藏着父母当年的结婚证和“全家福”合影。从小能说上海话以及一些英语的魏佩娣,如今偶尔也会回到当年的老房子与邻里一起怀旧。她说,这里留下了人生最重要的回忆。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