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市环卫局寄望五年后情况好转 新快报讯 (见习记者李佳文)由于缺乏分类运输垃圾的车辆,广州的黄绿色分类垃圾桶在短期内将不会再现“江湖”。
昨日上午,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召集各界人士探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垃圾分类强制性法规的缺失、垃圾分类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开展了10年的广州垃圾分类工作面临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举步维艰,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呢?
“分类垃圾桶的成本比单个垃圾桶贵50%,而且我们没有配套的分类运输体系。”昨日上午,市容环卫局环卫处处长鲍伦军在谈到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承认,黄绿色分类垃圾桶由于不适用,短期内将不会再用;此外,广州目前对垃圾分类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远不能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垃圾等甚至还没有规划出专门的处置场所……
据统计,广州去年日产垃圾9776吨,人均日排放量为0.85公斤。其中,能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只有1000吨,其余均靠填埋处理。然而,进入最终处理环节的可回收垃圾比例其实达到了35%。种种数据显示,广州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亟待推进。
相关人士更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另外,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显得困难重重”。
市容环卫局昨日表示,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完善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之余,建立餐厨垃圾、危险废物、大件垃圾等垃圾分类产业体系;力争到2014年,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也达到30%,城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
相关部门昨日建议
十万收买佬有效管理好
引导其形成分类产业链 新快报讯 “有效管理"收买佬"队伍”昨天成为环卫、供销合作社、城管等部门共同的期望。这几个部门都希望政府能出手,帮助管理“收买佬”,有效地引导业内自发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
据统计,目前全市的垃圾“收买佬”队伍约有10万人,废品收购站及临时性的收购点约5000个!由于难以对从业人员和废品收购站以进行有效监管,回收再利用的渠道一直没有得到规范;同时,专门垃圾分类场地的缺乏容易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的不彻底、资源的再利用率低。
因此,市环卫局希望采用颁发许可证、年审等方式的同时,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对废品收购站、分拣中心、社区回收点、流动“收买佬”队伍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一提议随后得到了供销合作社、城管、街道环卫站和回收公司代表的支持。
据了解,在封闭小区内规范管理垃圾回收人员已经有成功的例子:全市一个拥有社区回收示范点的芳村花园就是有效地利用了小区内的封闭式场地,组建起一支“保洁和回收一体”的队伍。该小区的回收点除了把收购价格对居民进行公示外,还为小区住户提供上门回收服务,减少了流动收购带来的治安隐患。该小区的清洁工人每天更会把居民的垃圾进行分拣,回收的物品会被分类存放,日收日清,真正做到不污染、不脏乱、不扰民。
有益尝试
鼓励中学生回收软包装
试点十学校日收五十吨 新快报讯 回收牛奶盒能换回文具!海珠区已有10所中学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软包装试点回收,学生不但尝到了甜头,环保意识更得到了加强。
“废弃软包装能制成多种文具用品:铅笔、笔记本……收到赠品的同学都感到非常新奇。”据利乐软包装回收利用项目主管郭尔汝介绍,2007年刚开展该项活动的时候,他们每天只能收到2吨的软包装。两年后,他们每天能从海珠区的10所试点中学回收到50吨软包装。回收公司会定期把用软包装制作的多种文具运回这些学校派发给“回收先进班级”,从而促进学生们参与回收的积极性。
尽管如此,广州目前每天50吨的软包装回收量还只是上海的三分之一。郭尔汝表示,他们公司对下一步扩大回收规模感到力不从心。“现在只有两辆车,如果该活动要覆盖到全市所有学校,我们预计起码要八辆车。”为此,郭尔汝昨日现场向市环卫局长吕志毅“求”车,希望能租用环卫系统的车辆。吕局长当堂拍板称,可以调配桶装车给予支持!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