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物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水果刀 本报记者 周明佳 摄 |
实习就是取经,学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云南民族大学的3名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遇到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在实习中居然收获了一件汉代的青铜器铜削,并将这件很有价值的文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昨日,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表示,该文物与滇池区域青铜文化有很大差别,对于研究滇东青铜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村民家中“邂逅”青铜器
这一切说来都十分巧合。罗平县长底乡木特村刘怀美老人刚拾获这件青铜器两周,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张伟、张文、张宜静3人就到该乡进行民族调查,还刚好去了刘怀美老人家。
“那天我们去刘怀美家访谈,无意中发现土墙的墙缝中插着把铜器。”张伟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考古学研二学生,多年来对文物的关注,让他认定土墙缝内的东西很不一般。由于主人不在,张伟等人两天后再次来到刘怀美家。“我们很喜欢墙上那把铜器,能卖给我们吗?”淳朴的刘怀美老人见到3个年轻人如此痴迷,便将铜器慷慨地赠送给了张伟他们。
张伟虽然拿不定这件青铜器的具体价值,但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他认为这件青铜器肯定属于汉代,名叫铜削,是古时用于切割肉和果实的器物。“因为汉代以后的南北朝就很少有这种器形的青铜器了。”
铜削疑是夜郎遗物
张伟猜测,这件铜削很可能是属于夜郎的遗物。张伟所说的“夜郎”即是成语“夜郎自大”中的所指,而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就在贵州省。如此猜测的原因如下:其一,发现这件铜削的地方,即罗平县长底乡刚好位于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处。其二,古滇国的铜削纹饰大多以纪实为主,像老虎食牛之类。而该件铜削纹饰十分平实,和古滇国青铜器的铜削有很大区别。
对此,马文斗证实,张伟等人发现的铜器是汉代铜削,而且该文物与滇池区域青铜文化有很大差别,对于研究滇东青铜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削入库保管等候修复
对于3名学生来说,看再多的书,考再多的试可能也比不上这次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收获要丰富。“现在,我更热爱考古学了,继续学习的想法也更坚定了。”张伟表示,等研究生毕业后,肯定还要从事和考古相关的工作。
如果说是这件文物对张伟他们产生了积极影响,那张伟他们也对文物的收藏和保护作出贡献。省博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对这件铜削已进行了登记入库。因为铜削出土时被锄头折弯,它将被送到省博技术部进行除锈和外形修复工作。
本报记者 张勇(春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