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4月3日电(朱珊)清明节临近,中国民众以各种“绿色祭祀”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网络祭祀”。
记者登陆流传度最广的祭祀网站之一——“无尽的爱纪念网”。截至3日中午,该网站所显示的总祭奠量为22312731,纪念馆数为25141。
随着清明节将至,该网站的浏览量明显增多。据统计,仅3月31日一天,在此网站上凭吊逝者的留言就达473条之多。网络祭祀在中国兴起已将近10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参与网络祭祀。
有过网络祭祀经验的李先生介绍,目前大多祭祀网站都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用户可以免费建馆,传统的祭奠方式如点烛、上香、敬酒、献花等都可以仿真
一个老百姓对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想法
操作。此外,网络祭祀还具备了好多传统祭祀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后人可为死者保存丰富的生平简历和档案等电子资料,追思留言、纪念文选、祝福卡片更是可以永久保留。
网络祭祀还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位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何小姐对记者说,由于工作和交通的限制,她现在经常在网络上祭奠已去世的外公,这样反而可以表达得更为自在和真挚。
在网上的讨论中,赞成网络祭祀的网民表示,这种网上扫墓的方式解决了一些出行不便人士的难题,如老年人、残疾人、病人等。足不出户、轻松点击鼠标,照样可以实现对于已故之人的无近思念。
当然,有些人还是更看重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价值观,一时还无法接受这种新潮的祭祀方式。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空间,缺乏一种庄重感和仪式感。一些老人就明确表示:清明上坟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不亲自去看一看,怎会心安?况且,这还是一个难得的亲友团聚机会。
社会礼仪专家、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说,网络祭祀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逐渐流行,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文明祭祀的大力倡导,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日益开放、创新的思想和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网络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新生事物的普及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因地制宜、各选所需就好。但要本着朴素、环保的原则,这才是对于死者最好的悼念。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