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 题:殡葬新理念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兴起
新华社记者 肖思思 俞俭 黄兴华
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生态葬代替墓地葬……一些时尚的殡葬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昔日中国人脑海中“入土为安”“隆丧厚葬”等传统习俗观念正渐渐被一些体现节地、绿色等现代环保理念的时尚殡葬新元素所冲击。
“看到树木一天天长大,我也仿佛看到我的孩子在一天天成长。”今年76岁的大学退休老师张老师10年前选择用“树葬”——将死者骨灰深埋底下,上植一棵常青树,立一小碑,铭刻一段诗文的方式将26岁便英年早逝的孩子埋葬。每年的清明节,他都来看望他的孩子。
自古以来,生养死葬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人生大事,“入土为安”“隆丧厚葬”等传统习俗观念曾经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阶层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年死亡率约为0.65%,也就是说,中国每年死亡的人口大约在845万人左右。将逝者土葬,修坟立碑作为悼念先人的载体,占地少则几个平方米,多则几十个平方米。而采用环保葬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土地。
长沙市民政局周光亚举例说,长沙市目前公墓面积2250亩,如今已经占用近一半。而长沙城乡每年死亡人口达3万多人,如果都实行墓葬,在十几年之后,长沙死亡人口将无地可葬。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长沙、武汉、天津、南京、广州、云南等地,树葬、草坪葬、天堂信箱等环保、节地的殡葬和祭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环保的殡葬方式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思念,又美化了园区环境。
“天堂信箱”是一种安静而温馨的方式。2日,在广州市银河园公墓,广州市民黎量表情虔诚地把对已逝祖母的怀念和哀思写在陵园免费提供的信笺和祝福卡上,投入墓园设置的“天堂信箱”内,等待墓园工作人员将其与其他市民的寄语信笺一起燃烧,寄往“天国”。
在广州,清明期间预计有200多万人次市民要拜祭先人。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和市内各大墓园开设了无烟祭拜区,并开辟了300多平方米的室内鲜花拜祭点,满足群众的“环保”拜祭需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武汉石门峰网上陵园经过7年的建设,已由原来单纯的Web图文界面发展成为现在的动画互动界面,虚拟平台是现实陵园的电子版,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献花、祭拜等动画祭祀仪式过程活灵活现。清明高峰期间,点击量由几年前开通时每天平均不到两千上升为现在的每天1万次之多。
一些市民还利用网上博客祭扫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崇拜的人。武汉市的李先生有兄弟姊妹4个,哥哥在加拿大,姐姐在上海,弟弟在北京,他们很难聚在一起。今年清明节,他们共同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网上用博客祭祀自己的父母。
李先生说,“我们决定用这种方式坚持下去,把我们所做的、所想的都写在网上,既怀念了父母,又沟通了姊妹情,还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料,更可贵的是倡导了文明。”
清明临近,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去墓地祭扫先人,与往年不同的是,鲜花、黄丝带、亲情卡已经逐步替代了往年的锡箔、纸钱、香烛、供品和鞭炮,成为祭祀的新“三宝”。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今年他来“看望”父母是第一次利用鲜花代替纸钱,来到这里擦干净父母的墓碑,向父母鞠一躬,在祈福带上写下自己的思念。
“这样的祭祀方式更加的时尚,也更加的文明。”他说。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