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作家为官有自己的长处 出席中国传统节日论坛晚宴 接受本报专访———
再见张平,是在前天晚上,他驱车赶赴距太原110多公里、清明寒食节发源地绵山,出席第二届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的晚宴。
此刻,距离这位昔日百姓心中的“反腐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出任山西省副省长已一年有余。在席间与本报记者谈及一年多的副省长经历时,“作家省长”说:“作家当省长,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是不是见过?”对“前省长时代”见过面的文化记者,张平没有佯装不识。他递给记者自己的新名片——似乎只是在老名片的背面添加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几个字;名片另一面,他还是那位长在乡村、靠写作改变命运、写反腐小说写得十年官司缠身的作家。
张平坦言“作家当省长,还是作家的思维”,但“用作家的思维当省长,有作家思维的长处”,主要体现在“更加悲悯,更有同情心,更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闲聊之间,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没把笔丢掉,还会写点短篇,也还持续关注着文坛,继续看小说,“毕竟当作家那么多年”。
山西省介休市市长秦太明,自称张平小说的“粉丝”。在他眼里,“作家省长”之不同,在于“似乎能更深层次地思考文化的问题”,并且“特别愿意为文化做事儿”,“从张副省长身上我明白了,文化产业得有文化的人去做。”他告诉记者,和文化相关的事,张平听说了会主动“请缨”,“听说绵山人要开发张壁古堡,他特高兴,自己拍着胸脯说,什么时候开工,我来参加。”
当天晚宴后,兼有国务院参事、中国民协主席等多重身份的作家冯骥才与记者聊起了“作家省长”:“1985年,王蒙要出任文化部长之前,我和张贤亮、邓友梅去他家玩。当时,邓友梅说,中国政府多了一位官员,中国文坛少了一位作家。王蒙反驳道,我不至于你说的那么笨。事实证明,生活中认识通透的王蒙,当过部长后似乎更通透了,文字也更为思辨,更加有力量。我想,张平也不笨。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正义感、直面现实、平民立场的作家。我愿意相信,张平换了个位置,从文学本身而言,他只不过换了个角度看文学而己。”
张平简介 1953年11月出生,山西新绛人,著名作家,民盟中央副主席,2008年1月任山西省副省长。此前出版的《国家干部》、《天网》、《抉择》等反腐题材小说,都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朱玲)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