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欧盟大举救助东欧势必造成欧元的贬值,今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欧盟现在更多冀望注资后的IMF
本刊记者/孙春艳
3月19日,法国巴黎阳光明媚,市中心共和国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但这不是要举行什么庆祝活动,而是法国300万工人的集体罢工。
这也是今年第二轮法国的全国性大罢工。罢工人群高举标语、呼喊口号,声讨总统萨科齐的经济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切实保护工人利益。
欧盟的另一大国英国,情况也同样不乐观。金融是重要支柱产业的英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债总额达4.4万亿美元,约为英国GDP的2.5倍。虽然G20伦敦峰会即将在这里召开,可英国民众却没有因此乐观起来。
甚至,就连G20伦敦峰会花费的5000万英镑计划,也遭到了部分民众的反对。民众认为这对陷入衰退的英国经济将带来沉重负担,而之前,5000万英镑仅相当于球星贝克汉姆夫妇的身价,也仅相当于美国歌手麦当娜离婚时所支付的费用。
除了英国法国之外,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经济衰退,也在最近几个月里表现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欧盟所受的冲击和衰退程度甚于美国。
长久以来,东欧已经成为西欧的产业集中地,救东欧就是救自己。然而,救助东欧显然并非易事。即将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一场关于救助东欧的利益博弈,势必在欧盟和其他国家之间上演。
欧洲“经济铁幕” 在欧洲的政坛上,法国总统萨科齐一直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但这次,萨科齐所引起的冲击波,可能更为剧烈。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甚至认为,萨科齐是在欧盟内部竖起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铁幕。”
事情源于2月初,萨科齐推出的一项国家资助汽车业计划。2月5日,萨科齐召集三大车商标致、雪铁龙、雷诺总裁到爱丽舍宫会面,提出将向他们提供3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条件则是,这几个企业不转到捷克等低成本的地区,而保证在法国国内生产。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显然触了“雷区”。欧盟自从1993年1月1日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以来,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四大因素一直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这也是十多年来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我们是否真正在同一条船上?或者我们有不同的甲板(在欧洲船里)?我们有一等甲板、二等甲板和三等甲板?”现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对此愤慨地说。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2004年以后加入欧盟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此更加反弹强烈。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萨科齐的意志运转。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是经济危机条件下不得不考虑的事实。三大汽车巨头在萨科齐召见之后都表示,不会撤离捷克。
但被触痛神经的东欧国家,显然必须做些努力。在现任欧盟轮值主席、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和时任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的积极斡旋下,3月1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敦促西欧富国尽快救助东欧。
然而,东欧各国心愿难偿。久尔恰尼提出的1800亿欧元综合性援助方案没有通过,最大的阻力来自德国。
德国在金融危机后的实体经济之糟糕程度,一点也不弱于法国和英国,甚至更加严重。德国联邦政府从去年年底决定,暂缓执行财政预算平衡的目标,目前财政赤字已达3.9%。德国第一支柱产业的汽车业,销售量屡创新低,行业巨头纷纷减产。德国高档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公司,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德国总理默克尔反对的理由是,“东欧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应分别对待。”她的不同是指,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加入欧元区国家,两国情况较好,不应受到援助。
其实,作为缴纳最多欧盟“会费”的国家,德国官员已经在多个场合反对由欧盟“轻率”出资援救个别国家,而是希望东欧各国更多争取IMF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分析原因认为,西欧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中东欧国家,如果西欧大幅救助中东欧国家,东欧理所当然要求债务减免,这是西欧的商业银行和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欧盟的救助难题 匈牙利等国家提出欧洲“新经济铁幕”,反映东欧国家对欧盟救助政策的焦虑和不满。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人员杨芳则认为,目前热议的欧洲新“经济铁幕”,再次反映了整个欧盟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上各自为政之间的冲突。
这显然不仅反映在救助东欧的问题上。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各国分别采取了救市政策,比如,德国2008年11月5日通过了“以促进增长保障就业”的振兴经济方案;法国政府推出了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英国推出了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的救市方案等。但就欧盟集团总体而言,在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其协调程度和反应速度较为迟缓,明显缺乏统一的大规模应对措施。
欧盟冗长繁琐的官僚程序是出了名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骅,有一次与欧洲一位接近欧盟决策核心的人士会面,当邢骅问及欧盟的政策制定是否真如传闻的那样,90%都是在凌晨两点钟通过时,这位人士笑言:“完全属实,不过可以补充的是,其余10%是在清晨四点钟通过的。”
“它们在利益协调的拉锯战中浪费了宝贵时间,很可能错过救助东欧的最佳时机。”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余翔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事实上,近日闭幕的欧盟春季首脑峰会通过的“500亿救助计划”,也是拖到了最后一刻,而且是在奥地利、法国等几个东欧债主的极力说服下,德国总理才勉强投票同意。
同意救助计划只是第一步,随后各国能掏出多少真金白银,还需要反复的斡旋和讨价还价。迄今为止,欧盟只有一个松散的跨国主权国家联合体,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国会自己掌控,所以欧盟各国国会财政政策的出发点,自然多从本国利益来考量。
各国出资多少,还受到欧盟坚守的共同财政纪律制约。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其中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按照这个标准考察,德国的赤字已经超过标准。
在2002年至2007年间,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基本保持在1%以内,甚至有的国家只有0.2%。当时甚至有欧元区国家认为,当时规定的财政赤字上限3%太高了。
“其实《稳定与增长公约》也对战争、或者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做了上限可以浮动到4%的规定,但是很多国家当然不愿意冲高,否则这些国家将回暖乏力。”余翔解释。目前,法国、德国的财政赤字分别为8.8%和3.9%。
这正是欧盟的救助两难:大举救助势必造成欧元的贬值,今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欧元不是世界第一大货币,欧盟也无法向美国那样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印钞转嫁危机。
欧盟能做的,只能是加快中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的进程。
在前述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久尔恰尼要求欧盟缩短东欧国家进入这一体系的时间。他说,“加入欧元区是抵抗经济困境的"疫苗",但我们并不是要降低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而是不应该让我们在"等候大厅"里再呆上两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反对缩短加入欧元区的两年准备期,但是她也暗示,可以加快中东欧国家进入准备期的速度。
欧盟将责任推到IMF 与世界银行致力于帮助最贫困的人民和最贫穷的国家不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亚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正是因为亚洲各国的资金,首先来源于IMF的贷款救助。
这一次东欧的危机,显然也不能缺了IMF。IMF的职责,是负责帮助各成员国克服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以提供政府间贷款的方式来缓和成员国的外汇短缺困境、协调国际货币的秩序。此次东欧危机,也正是IMF大显身手的时机。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IMF已经向一些国家提供了支援,其中多数为中东欧国家。据统计,过去半年,IMF共批准约5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包括:乌克兰的164亿美元,匈牙利的157亿美元,拉脱维亚的104亿美元,白俄罗斯的25亿美元,冰岛的21亿美元,巴基斯坦的76亿美元以及塞尔维亚的5.16亿美元。目前,土耳其和罗马尼亚正与IMF就贷款进行商谈。
但是,目前IMF的资金储备只有2000亿美元,仅是东欧今年需要偿还的4000亿美元的一半。
“G20峰会上,欧元区国家会要求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等为IMF输血以救助东欧。”张明表示。美国在IMF中的份额为16.77%,与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中国仅有3.72%。
3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愿意为扩充IMF资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等国家注资IMF,势必要求增加所占有份额和拥有更多的表决权,这也要求欧元区国家必须让出部分份额。但在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欧盟而言,卸下东欧巨额的援助压力,显然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