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商风谦)在广平县烈士陵园,每天都有一位老人义务担当讲解员,为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各界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解自己和战友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作战、抗击敌人的经历。他叫冯志邦,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他义务担当讲解员已有20多年。
今年89岁的冯志邦,是广平县东贤店村人,1938年参军入伍,先后跟随八路军129师转战河北、山西等地。1941年在武安南巧河一带阻击日军的激战中,已经是排长的冯志邦身中三枪倒在血泊里。战斗结束时,战友们把“牺牲”了的冯志邦盛殓进棺材里,正在要将他埋葬的时候,疯狂反扑的敌人又围了上来,为了减少伤亡,部队决定撤退。半夜时分,苏醒过来的冯志邦自己爬出棺材,黎明时被老乡们营救,直到4个月之后,打入前胸的那颗子弹才被取出来。
养伤期间,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被日军“抓壮丁”抓到了东北当窑工,下了三年的煤窑。在这三年里,冯志邦遇到了自己同一个部队的四名战友,他们悄悄成立了党小组,商量着如何暴动出逃。
1944年春天,冯志邦终于逃回家乡。因为负伤,再加上几年暗无天日的矿井劳作,冯志邦身体非常虚弱,于是他就在家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他担任村干部长达十几年。
1950年,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成,冯志邦所在原部队将他作为烈士“安葬”在烈士公墓,并将“烈士遗物”———他的军帽一同入葬,使他成为了一名“活着的烈士”。直到1987年,他才从一名肥乡的战友那里得知,自己被当作了“烈士”。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都会去陵园看看曾经和自己一起战斗、生活过的战友,陪他们“说说话”,同时为来缅怀先烈的人们担当义务讲解员。